ETF发行陷“怪圈”:数量不断创新高 迷你基金丛生

截至9月23日,今年以来ETF发行规模合计1409.8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新发行产品256只,数量为历年之最;但平均首发规模降至5.51亿元,为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抢发”是基金公司目前布局ETF的重要策略,但也带来了迷你ETF丛生的问题。

在今年的结构性行情下,ETF成为各基金公司“心头好”,发行数量不断创新高,但平均首募规模却持续缩水,为历年新低。

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计算,截至9月23日,今年以来ETF发行规模合计1409.8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新发行产品256只,数量为历年之最;但平均首发规模降至5.51亿元,为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发行规模不足5亿元的ETF多达187只,占比超过73%。

与此同时,ETF发行后规模缩减的情况较为普遍,发行份额较小的ETF更易沦为迷你基金。据光大证券统计,截至8月底,今年我国ETF市场共有205只规模小于2亿元的基金,占已上市ETF数量的38.53%,其中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线的基金有63只。前8个月新发行191只ETF,已有79只变为迷你基金,占新发行总数的41.36%。

光大证券进一步对比首发规模与基金成立半年后的规模发现,81.04%的ETF存在规模缩减情况,发行后平均规模缩减程度为43.48%。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发行规模更大的ETF,首发规模不高于5亿元的ETF,更容易变成“迷你基”。随着ETF平均发行份额不断下降,新发行ETF越容易变为迷你基金。

光大证券提到,ETF若要赢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基金公司或作战略性布局安排、提早发行,或赶在产品风口前夕抢滩登陆,凭借较高的首发规模争夺市场份额。但市场热点难以预测,监管部门审批程序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基金公司普遍采取抢先发行的产品策略,提早发行各种长远期发展走势向好的ETF。

某ETF销售人士认为,“抢发”是基金公司目前布局ETF的重要策略。如今ETF赛道竞争越来越激烈,基金公司在风格、行业、主题、策略等方面都越挖越细,都想先把“坑”占了,待有行情时,相关ETF能够“一飞冲天”。“之前有基金公司布局化工ETF,产品申报时,还没有出现化工行情,但发行时正好赶上,取得不错的募集规模。后来再想布局化工ETF的公司,就丢失了先发优势。”

这位销售人士还表示,同主动型产品相比,被动型产品的管理相对“套路化”,更注重跟踪指数的表现,对投研要求相对较低。从性价比来看,基金公司也愿意不断布局ETF细分领域。

ETF发行数量不断创新高,基金公司普遍抢发新产品,但也带来了迷你ETF丛生的问题。北京某基金经理表示,如果只管发基金,不管后续基金持营,特别在市场风格不匹配时,很容易导致基金规模流失。且一味发产品,既占用公司资源,又未带来良好的回报,管理人也不好运作,最后消耗的还是公司的品牌。基金公司需要思考和定位其发展方向,而不是一味无序竞争,否则只会一地“基”毛。

光大证券认为,产品同质化、跟踪指数投资价值欠佳与行业主题未在风口是迷你基金频现的根本原因。一是发行同质化,新发产品所在的细分领域已有其他竞争产品,或是多只同指数产品同时成立、争夺首发份额;二是跟踪指数本身缺乏代表性,不适合作为投资用指数;三是行业主题未在风口,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不足。不在市场风口的产品,短期内没有带来超额收益的趋势,自然得不到资金青睐,前瞻性布局的ETF更常出现资金不断撤出、规模不断下滑的情况,并由此变为迷你基金。

尽管规模难做,不少基金公司仍在积极布局。截至9月23日,仍有77只ETF正在等待审批。其中,华夏基金、华宝基金、招商基金、富国基金都有5只以上ETF待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