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偌馨、伊蕾
1. 头部效应
最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简称「中基协」)披露了代销机构第二季度的公募基金保有量规模「100强榜单」。短短三个月时间,不管是总体规模,还是榜单排名都出现了不小的变化。
截至今年年二季度末,前100 家基金代销机构的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为7.40万亿元,环比上升 13.53%。其中,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为6.16 万亿元,环比上升13.42%。
在市场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头部效应也愈发明显,超过六成的规模集中于榜单TOP 10的机构。如果放宽到整个基金市场,这10家机构也占到了近一半的份额(截至6月末,我国公募基金整体规模为23万亿元)。
有排名有就竞争,与上一季度相比,基金代销市场「卷」的更厉害了。
从上榜的机构来看,分为银行、证券、第三方平台、保险四类,分别有29家、51家、19家和1家。其中,银行的保有规模最大,但分化明显;券商在数量和增速上表现突出;第三方平台以蚂蚁和天天基金为代表,势头很劲。
值得注意的是,招行与蚂蚁这两家来自不同「阵营」的市场玩家牢牢把持着第一和第二的位置,在上一季度已经非常亮眼的保有规模基础上,继续保持了极强的增长态势。
其中,招行的股票+混合基金的保有规模首次突破7000亿,稳坐行业第一的位置,非货基金则仅次于蚂蚁基金(1.06万亿元),这两项指标分别较工商银行(排第二的银行业机构)高出2064亿元和2086亿元,同业领先的优势进一步加大。
而蚂蚁基金尽管在偏股型基金的保有量方面与招行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在非货基金方面,蚂蚁基金则成为了首家突破万亿规模的平台。
从数据来看,招行更擅长股票和混合型基金,而蚂蚁在指数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方面更具优势。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的用户结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有着极大差异,由此带来了用户习惯与偏好的不同。
同样代销公募基金,互联网渠道的户均额度更低、但用户数更多,且年轻客户、「小白」客户为主;而银行渠道则户均额度更高、但用户数相对较少,但高净值客户占比更高。
招行的过亿用户中,有理财行为的客户大概在数千万量级,户均资产超过6万。而蚂蚁,根据其去年披露过的数据,年度活跃理财用户5个亿,按照资管规模可估算出人均理财金额约在8000元。其中,85后用户占比超过70%。
长期来看,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客群的成熟,这两家或者两类机构的外延势必会进一步扩展,甚至最终有所重叠,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马太效应所决定的,强者恒强。
但在中短期内,他们仍旧会保持在不同客群分层间的竞争优势,继续「互补」的局面。因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杠杆起步发展,还远未到分蛋糕、抢蛋糕的阶段。
2. 做大蛋糕
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国内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规模升至23.2万亿,继续创造历史新高;较年初规模增加3万亿元、增幅达到14.9%。其中,公募基金发行规模约1.63万亿,较上年同期增长52.6%,募资金额为同期历史最高水平。
不过,公募基金行业还远未到「内卷」时刻。对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而言,当务之急是培育好客户和市场,一起做大蛋糕。
从市场环境来看,2021上半年的资本市场并不像去年一样一路高歌猛进,波动仍在持续。但中信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公募基金行业发展正处于「黄金期」,其中提到了两个重要背景。
一是宏观经济的发展。公募基金总体上属于直接融资相关的体系之内,资产的风险收益主要由投资者而不是金融机构承担。而眼下,因经济转型与发展阶段的需要,需要直接融资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公募基金的的战略价值进一步提升。
二是财富管理需求的爆发。以「资管新规」为代表,打破刚兑、净值化、标准化倒逼资产管理行业转型。此外,监管部门对于房地产投资的管控加强,也催生更多的投资需求流向公募市场。
除此之外,公募基金的净值化、标准化属性,以及相对低门槛和专业机构主导的特征,让它成为大众财富管理市场最重要的一股力量。这一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
事实上,即便中国公募基金总规模已经突破20万亿大关,其在中国个人可投资产中的占比仅在8.2%左右。根据央行统计司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房产依然是家庭资产的最主要构成,占比达到8成。
而在这两成金融资产中,基金占比只有3.5%,绝大部分还是流向了银行,包括但不限于活期及定期存款以及理财产品等。相较于更加成熟的美国市场,中国居民在公募基金公司方面年的差距显得格外悬殊。
根据投资公司协会(ICI)发布的《2021年美国基金业年鉴》,以开放式基金规模来看,中国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
从海外成熟市场的发展路径来看,购买基金是大众分享资本市场红利,以及财富保值增资的重要方式。
以美国为例,截至2020年,美国估计共有1.025亿个人投资者拥有共同基金,45.7%的美国家庭(即5870万)拥有共同基金。在购买基金的美国家庭中,9成进行过股权类基金投资,5成家庭会投资货币类基金。
所以这些年,中国政府及监管部门也在积极引导和推动公募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通过资管新规等净化市场,以扶持政策激活参与主体,推动基金投顾试点落地等等,进一步完善了公募基金的市场格局。
到2021年6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合计为23万亿元,半年就增长15%。而2018、2019年全年,公募基金的增速分别为12%、13%。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和用户的成熟,公募基金的市场红利会进一步释放。
3. 内涵之变
做大了「蛋糕」,不仅推动了代销机构的规模增长、外延扩展,更重要的是基金代销的方式和「内涵」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很长一段时间,基金代销都信奉「渠道为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银行是绝对的基金代销王者,因为线下网点是不可替代的渠道优势。后来,第三方平台崛起,借着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在线上渠道占了上风。
但究其根源,这两个阶段的基金代销本质类似,都是借助渠道的流量优势来卖基金。基金公司、代销平台、大众用户,处于基金这个产品「生产」和「销售」链条的不同环节,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割裂的。
而近几年,基金代销格局,甚至整个公募基金生态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余额宝的出现为标志,伴随着货币基金的爆发,大众对于基金的认知和投资门槛得以大大降低,进而这种趋势蔓延到了非货币基金、权益类基金等门槛更高的品类。
市场需求和用户心智的提升又进一步倒逼了基金公司、代销平台的进化。比如,在费率上,互联网平台,以及一部分头部金融机构都降至了一折;还有体验上,现在购买基金的便利程度、流畅程度远胜从前。
这方面确实要感谢互联网平台,拉高了整个基金代销的体验标准。
可以看到的是,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代销的产品本身已经不再构成绝对的优势,价格战更难以形成竞争壁垒。你有的,我也有,头部机构几乎都是平台模式、品类齐全。
从这个角度来看,蚂蚁和招行的成功并非只是源于超级平台的流量优势,而是在于对基金代销方式,以及代销关系的重构,从单纯的销售基金产品到提供综合服务,从代销渠道的定位转向了一个开放、连接和共赢的生态。
过去卖基金这个简单的行为,已经被拆解为了投前、投中、投后几个阶段。从前期的KYC,到产品的推荐,再到投后的陪伴,即通过投教内容、精准运营等方式帮助用户积累投资知识,润滑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陪伴」服务,是这些年蚂蚁极力在打造的能力,如今也已经成为了一个行业共识。其内涵在于将原本基金销售的以产品销售为主导的低频率「弱连接」,转化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贯穿整个投资旅程的「强连接」。
对于头部代销平台来说,「服务」不只是针对C端用户。
蚂蚁和招行他们一边对C端用户,提供专业的服务和便捷的体验;另一端则对B端基金公司,通过开放平台流量、运营能力、数据基础等重构了他们与客户的关系。
蚂蚁在2017年上线了财富号,招行也在今年推出了招财号,其本质上都是希望通过开放技术、系统等更底层的应用,把渠道合作关系转为生态依存关系。而基金代销的排名也证明了,他们这种生态化的路径是行之有效的。
基金代销的黄金时代已至,用户的需求在增加,标准也在提升,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比拼服务。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馨金融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