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调研|有机硅行情贯穿全年 新安股份:公司业务布局有望平抑周期波动

财联社(杭州,记者 罗祎辰)讯,今年以来,头顶高景气度光环的有机硅成为市场关注热点。在此背景下,财联社记者于7月2日走访了行业头部厂商——新安股份(600596.SH),了解下半年行情走势以及中长期业务看点。

公司董秘金燕表示,有机硅全年有望保持较高景气度,一方面,行业新增产能不及预期;另一方面,下半年行业将迎来密集检修期,导致供给端进一步收缩。公司中长期发展方面,全产业链自给自足的模式不会改变,公司需要证明拥有基于此而来的抗周期性,从而改变市场对自身周期股的定位。

新安股份总部大楼,财联社记者拍摄

检修期来临供给进一步收缩

有机硅价格从今年春节后开始走强,至今仍维持在30000元/吨左右高位。金燕告诉财联社记者:“目前国内有些项目还没满产,整体供给端还是存在一定缺口,进入三季度,行业公司一般需要安排停产检修,所以我们对年底前的行情都比较乐观。”

过去两年,有机硅行业检修潮均发生在9月,通常持续15-20天左右。与停产检修相对应,相关公司当年Q3营收规模也有所缩水。

有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今年Q4预计将有60万吨-70万吨有机硅单体产能释放,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值得关注。对此,公司方面认为,新项目第一次试车就顺利投产并不容易,最快也需要经过2-3个月的调试期,预计对今年行情的影响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新增产能主体不少为行业新入局者,显示竞争格局还尚未稳定。其中,云南能投(002053.SZ)大股东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手笔最大,首个项目包含40万吨有机硅单体及配套,一旦全面投产,有望跻身全国前五大厂商。在云南能投集团之后,恒星科技(002132.SZ)首个年产12万吨高性能有机硅聚合物项目也将在下半年投产。

截至2020年末,国内有机硅产能格局,来源:西部证券研报

上下游厂商的周期性困境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海外产能逐步关停也是本轮有机硅行情的助推因素之一。事实上,近年全球有机硅重心向国内转移,国内厂商逐渐占据了上游如有机硅单体生产环节,国外厂商则更聚焦于下游深加工环节。

对于这一行业趋势,金燕指出:“国外厂商成本做不过国内,他们做的都是后端高附加值产品,如果外购更划算肯定选择外购,而且他们的装置比较老了,再更新也不划算。”

由于具备深加工优势,国外头部厂商能凭借定价能力平抑行业周期波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相比之下,硅宝科技(300019.SZ)、回天新材(300041.SZ)等国内下游厂商仍无法完全转移原料成本压力,因此呈现出和上游相反的周期性。

金燕告诉财联社记者,国内外深加工技术差距较大,“目前国内气相二氧化硅市场均价大概是3万/吨上下,赢创(德国厂商)低端产品能卖到4万/吨-5万/吨,高端能卖到6万/吨以上,成本其实相差不大。”6月28日,赢创新安9000吨/年气相二氧化硅项目投入试生产。项目主体为两方合资,新安持股40%,赢创持股60%,该项目收益将计入新安股份的投资收益一项。

全产业链布局平抑周期波动

国内有机硅上下游都存在的周期性困境的背景下, 新安股份全产业链优势有望逐渐显现。财联社记者了解到,随着明年云南盐津10万吨工业硅项目投产,其工业硅产能有望达到20万吨,完全实现原料自主,同时公司也在拓展外部合作机会,进一步提升工业硅产能上限。

金燕表示,有机硅原料自主和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是公司既定战略,目标发展成为硅基新材料综合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有机硅终端产品转化率和终端产品中的高端产品比例均达到70%,是我们未来3-5年的目标。”截止2020年末,前述两项数据的分别为35%和40%左右。

金燕称,下游应用非常广泛且分散,很难说要以哪一类产品为主,公司更多着眼的是下游行业客户具体需求,以此切入提供解决方案。据她介绍,子公司浙江励德在光伏、5G、LED等行业客户拓展上已有所进展,子公司新安天玉在高温胶领域建立了一定优势,此外,新能源汽车等重要增量市场也是公司关注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对有机硅的认识仍聚焦于上游单体产能,这一领域扩产步伐最快的合盛硅业受到较多机构热捧,总市值逼近850亿元。相比之下,硅宝科技等下游厂商体量普遍较小。

对于这一现象,金燕表示,上游产能扩张相对明了,各项指标也更容易测算,下游深加工产品则比较复杂难辨,“同样是生产功能性硅烷的两家公司,可能产品完全不同,也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我们一直在向外传达自己的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但这个说法真正被市场接受可能需要等待一轮下行周期来检验,如果我们的波动性更小,那就能证明我们终端布局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