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月内两度回应大宗涨价:已对7500家外贸企业开展调研,将完善贸易政策工具箱

6月17日,在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回应外贸企业普遍面临的原材料涨价问题时指出,商务部正对大宗商品涨价开展广泛调研,近日对7500家外贸企业也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正在推动进口多元化、构建稳定的大宗商品贸易渠道。

高峰指出,下一步商务部将在巩固出口信用保险、信贷支持等政策效应基础上,持续跟踪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和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一步优化完善贸易政策工具箱,助力外贸企业降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商务部本月第二次回应大宗商品涨价问题,在6月3日的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高峰明确指出,该部正在持续推进大宗商品稳价工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大宗商品稳定贸易渠道,保障运力,加强运价监管,降低外贸企业成本。

6月17日的发布会上,高峰指出,今年以来大宗商品的价格普遍上涨,进一步增加了外贸企业在原材料成本方面的压力,商务部等有关部门正对此进行广泛的调研。

“最近我们又通过外贸外资平台,对7500家外贸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商务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推动进口多元化、构建大宗商品稳定的贸易渠道等等。”

高峰指出,下一步商务部将在巩固提升出口信用保险,信贷支持等政策效应的基础上,持续跟踪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和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进一步优化完善贸易政策工具箱,助力外贸企业降成本、拓市场,支持各类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稳定经营,健康发展。

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市场流动性宽松等原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走高,5月虽然国内黑色系金属出现大幅的回调,但价格依旧维持高位,而有色金属、原油等商品的价格则进一步走高,LME铜5月上涨4.5%,向上突破了1万美元的高位,ICE布油上涨了4%。

不少外贸企业反映,快速上涨的原材料价格正在挤压企业的利润,甚至影响了企业接单的积极性。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总经济师陈中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成本上涨并不局限在原材料领域,包括人力、国际海运等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价格上涨。“这是一种全要素的成本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性的流动性宽松,为了应对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人民币出现了升值,然而这又进一步抬高了外贸企业的汇率成本,多重成本挤压下,不少外贸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的压力。”

(作者:夏旭田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