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机在加油站的使用限制,涉及公共安全问题。面对公众关切,官方如何能给出及时、权威的解答,是此次争议带来的重要思考。
在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时代,人们对于扫码支付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不过,近日最高检和应急管理部联合发布的安全生产领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中指出,手机通过扫码支付发射的功率远高于通话,在加油站爆炸危险区域使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目前,青岛、荆州、南京、苏州、洛阳、海宁、北京、天津等地都禁止在加油站区域内使用手机进行支付。
对手机在加油站的使用限制,涉及公共安全问题,如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禁止使用支付功能则刻不容缓。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质疑声音表示,使用手机时产生的发射功率远不足以引燃汽油蒸气,禁止扫码支付是否矫枉过正?面对各地不统一的执行标准和公众疑问,更高层级的政府部门应给出权威的解释并尽快出台管理规定。
目前执行的《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从2008年起实施,其中规定:“站内有人吸烟或使用移动电话时,应立即停止加油。”因此,“加油站内不允许使用手机”一直是一项安全常识。
在上述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中,浙江海宁市检察院会同通讯专家对四种场景下手机的等效平面波功率密度(W/m2)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手机使用volet通话时的功率密度为2.23mW/m2,而扫码时的电磁辐射功率密度为4.45mW/m2。通过公开听证,最终得出“在加油站爆炸危险区域扫码支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结论。对此,有消防安全专家提出质疑,使用手机时产生的发射功率在毫瓦级别,远不足以引燃汽油蒸气。况且,现在的加油枪都防爆、防静电,加油站对油气浓度的控制水平也大大提高,十多年前的规范已不适合当下环境。
“扫码加油”的争议不禁让人想起“航班解禁手机”的往事。2018年,我国民航局放开飞机上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使用条件,目前大部分航空公司只要求旅客手机开启飞行模式。追溯起来,电子设备禁令源自1991年一些飞行员和空乘人员的非正式反馈,说电子设备会干扰飞机飞行。不过,此后并没有研究和事故能够证实手机电磁信号对飞机飞行的实际影响。直到2012年,美国联邦航空局根据专家组提供的资料,决定允许旅客使用处于飞行模式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随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解除了手机禁令。以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速度,对手机在加油站的使用限制该收紧还是该放宽,需要安全管理部门尽快在兼顾安全生产和消费便利的前提下,给出一个明确态度,不要让“善意的误会”持续太久。
实际上,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在应急管理部发布的新版《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里,删除了“加油站内不应使用移动通讯设备”的要求,表明加油作业区可以按非危险区考虑。同时增加安全规定,如手机扫码处位于加油作业区,应设置可燃气体声光报警装置。出现报警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移动通讯设备和停止加油相关作业。
征求意见稿的“编制说明”提到:对于加油站使用手机安全风险问题,应急管理部于2019年9月委托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国内外均未发现因使用手机造成的加油站燃爆事故案例,定量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加油站内因使用手机导致油气燃爆、火灾或爆炸事故是一种极小甚至可忽略的安全风险,属于可以接受的风险范围。
最终,新版《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加油站内不应使用移动通讯设备”是否被删除尚不得而知,但根据征求意见稿,“重大安全隐患”的忧虑基本可以消除了。面对公众关切,官方如何能给出及时、权威的解答,是此次争议带来的重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