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多地出生人口收缩 短期和长期因素并存

近月以来,多个省市公布了2020年出生人口情况。从已公开的数据来看,出生人口收缩成为普遍趋势。

4月27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户籍人口出生100368人,较2019年减少32266人,创下十年新低,同比下降24.3%,且为连续第三年降幅扩大。

从部分其他地区公布的年度公报来看,2020年沈阳人口出生率6.68‰,比上年降低1.67个千分点。宁波全年全市出生43521人,同比下降12%,人口出生率为7.12‰,同比减少1个千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地区在人口引进政策的推动下,出生规模出现逆势增长。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该市2020年户籍出生人口14.86万人,比上年增加4.48万人,出生率15.33‰,扩大0.47个千分点。从户籍迁动情况来看,当地该年户籍迁入人口26.67万人,迁出人口4.06万人,机械增长人口22.61万人。

不过,从全国范围来看,出生规模缩减仍是大趋势。2020年全国出生人口数据尚未公布,但从公安部披露的户籍登记情况来看,该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较2019年下降近15%。

究其原因,从短期来看,疫情形成的冲击对我国居民生育意愿造成了拖累。界面新闻此前研究发现(更多阅读:2020年全球出生人口大滑坡,今年会大幅反弹吗?),人口生育率与居民收入以及失业率有紧密的正相关关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较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失业率方面,在疫情最为严重的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拉高至6.2%,创下有统计以来最高。虽然12月该指标回落至5.2%,但仍高于疫情前的正常水平。

尽管2020年的出生情况受到了短期波动影响,但我国出生人口规模以及生育率的降低已成为长期趋势。据联合国测算,我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4.6亿的峰值后趋于下降,2050年降为14.0亿。

梳理目前公开的部分地方数据可以发现,2020年,浙江宁波下辖的县级慈溪市,2020年出生6476人,同比下滑12.3%,已是连续第三年下降;温州市健康妇幼指导中心公布的数据则显示,当地该年58家助产机构出生73230人,比2019年同期减少19.01%,已是连续第四年减少。

育龄妇女减少是最直接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一项研究指出,2015年,我国15-24岁的女性相比2010年减少了将近3000万。这意味着2020年时,步入最佳生育年龄的25-29岁妇女人群将显著减少。

另一方面,生育成本较高也成为当下阻止育龄人群生育的主要因素。3月中旬,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在一场直播活动中表示,降低教育和住房成本是解决少子化问题的关键。国家应当在加大力度普及公立教育,并加大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和对于生育的顾虑。

此外,生育意愿还受到诸多隐性社会因素的阻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统计室主任、研究员王广州在第三届“人口变动与城乡发展”高端论坛上指出,当代中国女性的高劳动参与率以及随之承受的家庭和职业双重压力也在促使生育率降低。

他表示,女性生育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家庭和工作的取舍,女性在职场中的处境会因为生育而受到负面影响,这导致妇女对于结婚生子更加谨慎。同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并没有在妇女的生育保护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当前的生育困境,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一篇工作论文中指出,要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生育,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遇到的困难;同时,重视储蓄和投资,高度警惕和防止储蓄率过快下降的趋势;重视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覆盖面、教育公平性,降低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