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值公司被“忽视”是大势所趋

“30亿以下市值公司不受基金经理待见”近日引发热议。其实,小市值公司被“忽视”已是不可逆转之趋势。伴随注册制的深入推进,未来趋势或将更为明显,甚至,“零关注”将成为相当一部分小市值公司的“宿命”。这并非市场出了问题,而是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

近年来,注册制改革、退市常态化等政策持续推进,A股市场生态结构得到改善,壳公司玩不转了,资金向优势公司集中,小市值公司的估值和关注度亦整体下滑。作为机构资金的主力代表,大型公募基金近年持股规模不断壮大,产品募集动辄百亿千亿。客观上小市值公司流动性有限,配置该类公司性价比不高,这也导致机构资源愈发向大市值蓝筹公司集中。

与此同时,小市值公司遇到的“不接待”问题,反映出此类公司也有“被看见”的需求。当前市场生态下,客观上一部分相对优质的小市值公司可能面临被忽略甚至被错杀的囧境。那么,这些公司该如何应对“市值焦虑”?

首先要转变思路,换位思考。上市公司应积极拥抱投资者而非“坐等”投资者上门。在小市值公司不受待见事件中,从“这么多年没关注过市值问题”、“恰逢年报之后,老板开始操心市值问题”的描述可见,“市值管理”并非该公司的长效机制。这也是其股价下跌后,董事长突然感到被动的原因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对象不只有大型基金公司,对于小市值公司,可能需要寻找更匹配的小规模基金或私募等。另外,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上,公司也可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等其他有效的信披手段传递公司价值,或者通过增持、回购等二级市场的手段向市场传递信心等。如何向投资者反映公司价值,方式不少,当然也考验着公司管理者的智慧。

此外,越是小市值公司,越要耐得住寂寞,越要拒绝蹭热点、拒绝追求眼球效应。否则,最终将伤害到企业形象。

最后,市值期待与市值焦虑是一体两面,企业的价值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资产质量、经营水平等内生发展因素。无论是“由小到大”,还是“由大到小”,最终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