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脱离不了“老、少、边、穷、山”特点的革命老区贫困村(下称“老区村”),如今在清远这片大地上焕发了新颜:122个老区村的98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摆脱贫困,25827名革命老区贫困人口住上新房,教育、医疗有保障;破落陈旧的灰蒙样貌被崭新规整的房屋、洁净平整的硬化村道、笔直明亮的路灯代替;曾为家国奋战的先辈留下的遗迹也得到修缮和更新,红色资源为老区村增添独特的振兴活力,续写新的革命老区乡村篇章。
投入资金建基础设施
老区村容村貌大变样
从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安田村上空俯瞰,红旗高扬,红顶小楼装修齐全,规整相连,干净硬化村道纵横其间,村口的“安田新居”大门明媚大气,若非村里石碑上革命历史介绍的提醒,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曾是一个贫困落后的老区村。
原来,自2013年以来,安田村便开始筹划和打造“幸福安居示范村”,投入资金集中建设100套安居房,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开展精准扶贫后,安田村在帮扶单位带领下又继续硬化通村道路、完善饮水设施建设,还逐步搭建起卫生室、文化室、村文化广场等,村里的泥砖危房也被彻底消灭,“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美丽小乡村样貌逐渐成为安田村的现实。
安田村的嬗变,是清远市老区村变革的一个缩影。
从2012年开始,清远市就为占贫困村47%比例的122个老区村安排了每年200万至300万元的老区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农田水利等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解决老区人民行路难、饮水难等“五难”问题,促进革命老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增强革命老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截至2020年,清远市老区村庄累计建设157个项目,涵盖8个县(市区)约143公里的道路硬底化、32个水利工程、22个桥梁工程和15个饮水建设工程等。同时,各县(市区)也额外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老区水圳、水渠、机耕路硬底化、镇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道路通了,自来水通了,路灯亮了,环境卫生搞好了,老区村容村貌亮化净化,焕然一新。
保护性开发红色资源
老区村产业多管齐下
红色革命遗迹是老区村的独特资源,近年来,清远市各县(市区)也结合自身实际对老区村的红色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和开发,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红色产业。
红色革命遗址是最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保护为主”的原则上,清新区英德市、连州市、阳山县等均下力气对各自的红色资源进行修缮开发:清新区投入50万元对区内的纪念设施、烈士墓等进行修缮维护,仅2020年,清新区的思源室及革命教育基地就迎来一万多党员参观学习。同时,他们还加大了对红色革命遗迹的宣传:连南瑶族自治县出版了《连南瑶族自治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清新区收集整理了老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斗争史,并编成书籍和制成光碟,供广大党员干部流通学习。
此外,红色资源也给老区村带来了发展乡村红色旅游的机会。
阳山县小江镇下坪村便以“阳山人民武装起义纪念碑”和纪念馆为核心,利用知青文化展馆、古炮楼等红色载体,打造了雷公岩、青文化体验基地等一批红色旅游线路、景点;还成功举办“阳驴”登山徒步嘉年华活动,开辟了8条特色线路。英德市横石塘镇龙华村被选定为省“红色村”后,将村里红色资源与当地茶文化、客家民俗文化等绿色资源结合,并依托“积庆里”红茶谷、仙湖度假区等旅游资源,打造“革命路”红色旅游路线,促进了“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红绿结合”项目的健康持续发展。
多管齐下是清远市推动老区村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除了设立专项资金改善老区村基础设施、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外,清远市构建了牢固的政策保障体系,确保老区贫困村民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另外,烈士后裔长效机制、产业帮扶、金融扶持等几大抓手也仍在共同发力,持续助力着老区村的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