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碳达峰、碳中和”天津绿色金融如何推进?——专访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王晓明

新华财经天津4月3日电(记者李亭、王宁)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绿色金融作为其中重要一环,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对于如何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服务天津经济绿色转型,记者专访了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王晓明,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天津绿金十条”如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当前,天津正处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旧动能加速转化、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将产生巨大的绿色金融需求。为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在调结构、转方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于2020年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关于进一步推动天津市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天津绿金十条”),从健全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加快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创新发展绿色供应链等十个方面推动绿色金融创新。

王晓明介绍,“天津绿金十条”出台后,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积极运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及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项目的金融支持。政策引导下,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绿色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绿色信贷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20年末,天津市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449.16亿元,较年初增加379.09亿元,增幅12.35%,高于同期本外币各项贷款增幅4.83个百分点。其中,单位绿色贷款余额3445.78亿元,占同期企事业单位贷款的12.31%,高于全国1.51个百分点。

绿色租赁特色优势不断强化。截至2020年末,天津辖内金融租赁公司绿色贷款余额1101.12亿元,占全市绿色贷款余额的29.61%,对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

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快速增加。2020年,天津市发行绿色债券10只,发行规模75.55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均相当于2017-2019年3年的总和,并且绿债品种更加丰富,包括绿色短期融资券、绿色中期票据、绿色公司债、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例如,在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推动下,2021年3月9日,全国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在津落地,国网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成功发行了绿色资产支持票据,募集金额17.5亿元,优先级发行利率仅2.99%,资金全部用于风电、水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类项目建设。

——结合产业基础天津绿色金融形成了哪些优势和特色?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天津绿色金融发展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天津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速化解和淘汰低效落后产能,绿色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动能加快成长,高端装备形成了以海工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从能源结构来看,天津加快发展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产业,不断压减煤炭消费,加大绿色电力调入比例。2020年,天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64.40%,较上年提高0.95个百分点,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已经确立并不断强化,为天津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和支撑。

绿色投资方面,2020年天津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46个,总投资10025亿元,其中绿色项目29个,较2019年增长16个,总投资额1060亿元,较2019年增长750亿元。绿色项目投资额占全部重点建设项目投资额的10.57%,较2019年提高7.1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天津在地方投资安排中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王晓明说。

王晓明表示,依托产业基础,在服务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中,天津绿色金融逐渐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其一,绿色租赁领先优势不断强化。作为我国融资租赁高地,天津绿色租赁业务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截至2020年末,天津共有金融租赁公司12家,机构数和业务量均排名全国第一,其中已开展绿色租赁业务的公司10家,有效支持了绿色经济发展。

其二,碳交易市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体系。在全国八个试点省市中,天津是唯一同时参与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及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直辖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体系,企业履约率高、市场制度完善、基础条件成熟、管理规范有序。2020年,天津碳配额总交易量999万吨,总成交金额2.41亿元,分别占我国碳市场的13%和11%,位列全国第三。

其三,绿色供应链网络平台构筑了绿色跨境投融资的新模式。2014年,国内首个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示范中心落户天津。几年来,天津示范中心在开展绿色金融关键技术开发、提供绿色金融解决方案、开展绿色企业和项目评价、促进绿色投融资对接和跨境合作交流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已成为我国开展绿色发展国际合作和探索APEC绿色投资贸易便利化发展路径的示范基地。

——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环境天津还需如何发力?

王晓明表示,绿色金融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仅依靠市场机制,必然会导致供给不足,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绿色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天津绿色金融发展面临金融机构动力不足、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此外,标准体系不完善、支持范围不统一、地方标准不一致等问题也制约绿色金融创新。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持续健康发展,还需各方共同努力,建立财政、金融、环保等“几家抬”的工作机制,优化和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绿色金融发展需标准先行。王晓明认为,应对照碳中和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保证绿色金融支持目录中的项目在支持其他环境目标的同时,不损害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同时,推动标准体系的“国内统一、国际接轨”。以通用基础标准为基础,推动部门和区域间绿色金融标准的统一,带动地方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绿色金融支持效率。

“例如,随着绿色租赁等各种绿色金融产品和业态迅速涌现,而相应的标准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天津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绿色租赁标准的研究制定,促进构建清晰完整的绿色金融产品标准体系。”王晓明说。

结合天津的发展实际,王晓明建议,一是加大财政激励力度。整合和引导各类政府产业基金重点支持绿色产业,通过实施税收减免、财政贴息、设立担保基金以及奖励等财政激励政策,对绿色金融的正外部性进行增益性补偿,增强绿色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制度。完善部门间的联动协作机制,推动形成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合力,建立覆盖面广、共享度高、实效性强的信息共享制度,夯实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绿色企业库、绿色项目库等,定期开展绿色企业和项目的遴选、认定和推荐工作,为入库项目和企业提供绿色项目债发行、绿色信贷支持等服务。

此外,王晓明强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通过绿色金融合作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提升发展质量成为必要选择。他认为,“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京津冀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推广应用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区域绿色金融标准建设。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各地特点发展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流向绿色产业,协同推进区域绿色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