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美债收益率未来还能涨多高?

财联社(上海,编辑 潇湘)讯,对于华尔街来说,如今显然已难有人再能保持定力,眼看着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攀升而不感到一丝不安。

毕竟,美联储(Fed)将廉价而充足的信贷作为其应对疫情的关键部分,其结果是,美国大型企业去年以极低的利率借入了创纪录数量的债务,从而在危机期间支撑其资产负债表。根据Black Knight的最新报告,低利率同时还在去年帮助滋生了价值4.3万亿美元的住宅贷款,以及全年的再融资规模达到2.8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这也无怪乎今年随着拜登政府加速接种新冠疫苗,经济有望走出阴霾之际,长期国债收益率的走高却给市场带来了前所罕见的阵痛:无论是企业债券和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借贷成本,都逐渐随之水涨船高!

美债收益率大涨究竟带来了怎样的阵痛?

美债收益率的上升已经在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利率的攀升中得到了反映,上周抵押贷款平均利率达到3.02%,为去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不少投资者担忧,现在贷款利率的飙涨已让市场措手不及,潜在的融资渠道正在“枯竭”。

企业也争相赶在可能出现的更高利率之前在公司债市场借款。据最新数据显示,ICE美银美国企业指数(ICE BofA U.S. Corporate Index)收益率已从1月份1.79%的近期低点升至2.2%左右。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银行周一在投资级公司债市场借入55亿美元,其最长的30年期债券收益率约为3.48%。

不断攀升的美债收益率也加剧了美股的波动。在过去一年引领华尔街股市连续触及纪录高位的大型科技股下跌,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指周一正式进入了回调区间,即从近期高点下跌至少10%。主要权重股几乎全线崩溃,苹果下跌4.17%,特斯拉下跌5.84%,英伟达下跌6.7%。

科技股对收益率上升特别敏感,因为它们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收益,当美债回报上升时,收益的折价幅度会更大。

美债收益率升势历史纵向大对比

研究机构CreditSights的图表显示,3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今年迄今已累计上涨了约65个基点,目前来到2.3%左右。这几乎与2019年12月31日,即新冠疫情在美大爆发前的水平相当。

如果说,光看收益率所处的高位还不算太惊人的话,那么价格或收益率的涨跌幅度,则足以令市场如临大敌。自1974年以来的统计显示,比今年迄今30年期国债价格跌幅更猛烈的情况,只在1980年出现过一次。

指标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情况也类似,甚至更为凶险。

道琼斯的数据显示,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周一较年初上涨约68个基点,接近1.594%。资深分析师Erin Lyons领导的CreditSights团队说,相比于30年期美债收益率,10年期美债收益率目前仍低于在疫情前的约1.92%水平,这可能意味着指标国债收益率还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在波动幅度方面,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统计显示,美国10年期国债截止2月底的回报创下了至少190年来的最差年度开局表现。若收益率在3月剩下的时间里保持在目前水平,该行估计第一季的表现将创下有史以来第二糟,仅次于1980年第一季。

另外一组对比也颇有意思。即使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已经突破1.6%,但其与美国经济增速之比仍是1966年以来最低,这表明收益率恐怕会进一步上行。

业内热议美债收益率还将涨到多高

美债收益率近来持续飙升以及对经济复苏的信心不断增强,已促使许多分析师在过去一周重新调整了对10年期利率的预期。那么,美债收益率究竟还能涨到多高呢?

“考虑到债券市场当前2.25%的通胀预期(即10年期盈亏平衡利率),收益率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Leuthold Group首席投资策略师James Paulsen在周一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我们的猜测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今年将突破2%,但天空在何方谁又能真正知道呢?”

目前,道明证券和法国兴业银行分别将年底预期从1.45%和1.50%上调至2%。高盛上周最新预测也显示,到2021年底,强劲的经济数据应会推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2%左右。

分析人士指出,收益率的上行空间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联储最终是否会被迫改变其宽松货币政策的方向,以遏制通胀持续超出目标水平。若其比预期更早地将基准利率从目前0-0.25%的零利率水平上调,或者缩减每月1200亿美元的债券购买计划,可能会抽走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Kristina Hooper周一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我认为,如果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从目前水平迅速上升,造成市场无序,美联储很可能会采取行动。”但Hooper并不认为通胀会成为麻烦,由于疫情导致劳动力市场存在大量闲置,以及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长期结构性因素,都将保持通胀的下行压力。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伴随美国经济修复加快及美国通胀压力大幅抬升,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破2%的风险较大,料将对高估值资产存在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