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货币政策坚持稳健 财政政策注重提质增效和更可持续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对于备受关注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问题,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判断。

“由于低基数扰动,高质量发展取向,预计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仍将淡化经济增速。”中信建投证券研究部联席负责人、宏观经济与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黄文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近期地方两会来看,31个省市均确立的经济增长目标,但与以往更多省市采用某一值左右的目标有所不同,今年更多省市目标为某一值以上,定为6%以上的偏多,目标并不高,一是为了应对疫情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留有余地,二是有利于引导各地把提高质量效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同样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能将继续淡化GDP同比增速指标。他在接受《证券日报》记采访时判断,目前对2021年和2022年GDP增幅的预测分别为8.4%和5.7%;其中2021年一季度至四季度的GDP增幅预测分别为18.0%、7.5%、5.9%和5.5%。

至于其他量化目标任务,庞溟判断,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3.0%左右,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预算赤字率保持在3%左右,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务限额为3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黄文涛认为,从增长动力来看,预计全年出口相对乐观,海外需求在刺激政策下仍延续向好趋势,但生产仍需渐进恢复,我国出口替代仍有时间窗口,上半年出口保持高增长,下半年或转负,全年增长5%左右;消费明显改善,主要是由于消费场景限制减少,政策亦将在支持就业、收入增长、消费增长方面更加友好,全年预计消费增长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在内需向好、PPI回升、政策引导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背景下实现8%-10%的较高增速,地产、基建投资增速相比2020年略有回落。

谈及货币政策,庞溟表示,预计将坚持稳健的总体取向,坚持“稳字当头”,灵活调整、操作精准、量价合适、合理适度,流动性投放边际收紧,逐步退出阶段性宽松,并综合考虑和权衡通胀、就业、汇率等货币政策多目标的动态均衡,健全完善现代货币政策框架、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与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将更多地通过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MLF、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政策工具特别是数量工具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庞溟表示。

黄文涛认为,预计未来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概率较大,但仍属于稳健中性。未来预计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达工具等方式调节流动性,公开市场利率如无“黑天鹅”事件预计上半年内保持稳定,降准、降息等粗放式手段操作概率大幅降低。

他解释道,继续保持稳健中性、灵活精准、直达实体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是当前我国面临国内和国际宏观形势的合理选择。一方面,我国在2020年实现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经济正增长,经济向常态回归,内生动能逐步增强,宏观形势总体向好;另一方面,我国在2021年也面临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境内外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等问题。因此,在我国政策率先退出疫情特殊时期、率先进入后疫情恢复时期的阶段,政策应保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至于财政政策,黄文涛认为,预计在继续坚持底线思维和“六稳”“六保”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和更可持续。随着对冲压力缓解,预计财政政策将在继续保持积极的同时,更多注重结构性问题和全面深化改革,更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财政赤字规模和赤字率将同步回落。

庞溟表示,考虑到减税降费、稳定就业、保市场主体、保障基本民生等政策具有长远意义,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也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通过精准滴灌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