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省级两会闭幕 六大关键词为地方“十四五”开局划重点

原标题:2021省级两会闭幕,六大关键词为地方“十四五”开局划重点

摘要:2021年31省区市省级两会全部结束。

冰雪消融,大地回春。

2月22日,黑龙江省级人代会在完成各项议程后,顺利闭幕。至此,2021年31省区市省级两会全部结束。

记者梳理各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发现,高质量发展、区域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人才引进、数字经济等工作成为各地“十四五”发展的着力点。

关键词一: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通“关节” 多地产业再上“新”

在今年地方两会上,“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多省份在未来工作规划中明确,将通过推行产业链链长制,打通产业“关节”,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安徽提出,开展重点产业产业链供应链设计,编制10个以上产业链供应链图谱,实施一批补链固链强链项目。山东将围绕装备制造等10个产业、35条产业链,全面推行链长制,精准谋划实施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广东将探索实施“链长制”,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

作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支撑,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也是多地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之一。上海提出,将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实验室,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辽宁将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在辽宁落地,组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精细化工等研究中心,集中力量创建区域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将高标准建设省创新实验室、省创新研究院,新布局建设省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实验室、10家以上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打造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0家以上。

关键词二:区域协调发展

向深度广度拓展 多地奏强“合”弦音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列为七大战略之一。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区域协调发展”是多地未来重点工作的关键词。

京津冀三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其中,北京提出,将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协作,促进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的规划衔接和融合;天津表示,将全力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河北将共建世界级城市群、机场群、港口群,完善区域生态环境联治联建机制,推动京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河北延伸。

在今年的四川、重庆两会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站在新起点,两地将在哪些领域发力?四川《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重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联合四川共建中欧班列(成渝)号,优化去回程线路及运力,促进线路向北欧市场延伸。

如何推动一体化深入推进?未来,长三角地区将在公共服务一体化上继续发力:上海提出,将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异地康养、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等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协同事项;浙江将推动实现公共服务领域“民生一卡通”,共建长三角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安徽将扩大与沪苏浙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居民服务“一卡通”覆盖面。

关键词三: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提档升级 多地因地施策“划重点”

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发布。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各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21年工作时,也均把乡村振兴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如,内蒙古提出,加强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集中支持一批脱贫旗县推进乡村振兴;广西提出,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完善推广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四川将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

为了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多省份还针对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出台具体措施。

江西将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实施6000个村庄整治建设;湖南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广东提出,加快补齐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短板,持续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快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和地质灾害风险点排查整治;陕西则以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关键词四: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 神州绿色越绘越浓

高质量发展,绿色是底色也是亮色。展望“十四五”,各地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沿黄9省区都继续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未来重点工作之一,并写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

“保护好中华水塔,实施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抓好木里矿区和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承担着黄河“源头责任”的青海,将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放在2021年着力部署的八方面工作之首;河南将按照黄河流域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思路,分区分段、因地制宜推进流域生态建设,深入实施“河长+检察长”制,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巩固提升“清四乱”成效,确保黄河安澜;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则加快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开工黄河三角洲、东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390个重大项目,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打造黄河下游生态廊道、科创大走廊和现代产业合作带。

除了因地制宜推进流域生态建设,建设“无废城市”也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浙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加快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巩固提升垃圾分类成果,加强工业固体废物专项整治,新增年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30万吨”列为2021的重点工作之一;重庆将启动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进一步加强成渝地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区域协作,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青海也提出,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和自然资源大数据平台,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无废城市”试点。

关键词五:人才引进

“引进来”更要“留得住” 多地引才政策将升级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引才留才”热度不减,各地纷纷出实招,持续加大引才留才力度,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在培养行业领军人才方面,河北提出,2021年,将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山东提升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对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产业领域进行重点支持;湖南则明确,将深入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院士专家引领创新产业计划,完善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机制。

除了具体的培养计划,多省份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21年高技能人才新增数量作出明确规定:安徽将支持建设一批创新型人才集聚平台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新培育高技能人才5万名;江西提出,培育本土高层次人才100名,引进“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100名、高层次创新团队10个;西藏表示,将设立“科技人才计划”,实现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总量增加4500人。

针对“营造拴心留才良好环境”问题,北京、山西、吉林、上海等省份将持续加大政策帮扶力度,让各类人才可以在当地专注创新,安心创业。如:山西提出,将加快建设人才公寓,下力气解决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问题;河北表示,将完善落实人才安家补贴、住房保障、科技分红等激励制度,强化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服务保障。

关键词六:数字经济

加快推进谋转型 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盘点各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多地在“数字经济”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布局“十四五”,多地均提到“将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

北京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浙江将加强整扶数字化项目统筹,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安徽计划加快建设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湖北加快“两区一基地”建设,建立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区;福建将在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应用第一省”。

站在新起点,如何答好“数字化转型”这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命题?

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山东提出,将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计划,在化工、纺织、机械等行业形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布局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集群。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强项的广东提出,将加快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江苏则在现有的产业链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大数据+优势产业链”行动,扎实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数据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站在“十四五”开局的起点上,各地将守正创新,同心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