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理念渐入佳境 公募ESG投资“大踏步”前行

2月1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基金管理人绿色投资自评估报告(2020)》,总体来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绿色投资体系建设的探索性特征较强,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绿色评价方法和绿色信息数据库的转化率较高,能够通过在股东大会上行使股东权利等方式积极促进被投企业提升绿色绩效,运用基金的力量推动绿色投资服务于实体经济。

2017年以来,基金业协会就致力于推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理念与实践在基金行业落地。2020年是基金业协会开展绿色投资自评估工作的第二年。

报告显示,样本公募机构合计54只绿色投资产品均遵循特定的绿色投资策略,采用自上而下和(或)自下而上的方法,围绕新能源、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等绿色主题,主动构建投资组合,被动指数型产品亦跟踪环境友好型指数。

近年来,伴随着ESG投资理念的升温,主题产品数量快速增加。数据显示,全市场ESG概念基金合计达117只,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是2018年之后发行的产品。全市场ESG概念基金近一年平均收益率达47.68%、近两年平均回报达95.56%。

在公募基金管理人看来,ESG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在投资实践中的有效性也不容忽视。部分基金公司在ESG研究及策略应用方面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以嘉实基金为例,嘉实利用ESG因子构建了多种模拟策略或指数,包括由中证编制、嘉实定制的“中证嘉实沪深300ESG领先指数”“沪深300ESG+ROE模拟策略”“创业板成长+ESG模拟策略”“多因子+ESG模拟策略”等,从回报情况来看,均相对基准取得了显著的超额收益。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梅此前表示:“ESG投资是投资领域的‘新尺子’,它能够从传统框架中跳脱出来,从非财务的角度挖掘好公司;ESG投资也是‘探测仪’,能够帮助投资者找出‘烂苹果’,选出真正的‘三好生’;ESG更是‘避雷针’,投资者通过拥抱ESG,能够较好地远离黑天鹅。”

在业内人士看来,ESG投资在中国落地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海外通用的ESG评估体系在中国市场不完全适用,由于市场发展阶段、文化和重点议题不同,海外的价值评判体系和标准不能简单照搬到国内;二是国内ESG信息主动披露的很少,且披露质量有待提升,难以有效支撑ESG模型构建和有效投资决策;三是ESG因子对A股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尚未经过充分研究,特别是缺乏全市场层面的量化和因子有效性的验证,需要更多时间和基金管理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