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往牛来,万象更新。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年。牛年春节之初,第一财经评论频道特别推出系列评论,从细微之处切入乡村振兴大话题,望能见微知著,以期为营造城乡居民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牛年来了。上一个牛年是2009年,彼时,对多数农村地区来说,供暖还是一件很奢侈的期望。但现在情况已经改变了许多。
对北方的农村来说,冬季取暖是一个大问题。去年冬季国内大部分地区遭遇近几十年来未有的极端严寒,但并未造成大范围的取暖困境,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地区的取暖条件现在有了很大改善。
笔者每年都要回老家过年,也会到年长者家中拜年,知道农村中取暖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自己烧个小锅炉,安装上土暖气,这是家庭条件好的;二是,家里主屋烧上蜂窝煤炉子,但热量有限;三是,根本就没有取暖设施,老人躲在被窝里,盖上两床被子还瑟瑟发抖。每年冬天都是一些老人面临生死考验的苦冬。
这两年,情况就好了许多,因为村里装上了燃气取暖装置。虽然不是所有的农户整个冬季都舍得烧,但在极端寒冷的情况下,这套取暖装置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农村推广燃气取暖已经推广数年,以往遇到的情况,除了价格因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越到关键时候就越掉链子:燃气供应不足。现在这种情况也较少出现,即使在燃气调价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出台了许多措施对农村地区燃气供应保价、保供。
从直观上看,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的差距,二是生活质量的差距。农村取暖条件的改善正是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的一个具体表现,且不止于此。
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较发达地区,现在农村和城市还有很大差别吗?拿居住环境来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大投入,村里街道两旁的绿化已经是花木成荫;村里也会有一个小广场,有篮球架子,有乒乓球台,村民也可以在这里跳广场舞;有的农户开始对自己的旧房子进行重建,按照楼房的标准,室内有厨房,有卫生间,冬天就可以不出室了。当然,他们是有院子的,可以种点菜,养几只鸡,而城里人多数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十三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是一个普遍现象。虽然从绝对数上看,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还存在不小差距,但差距缩小已然是一个大趋势。
乡村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其实才刚刚起步。“十四五”规划建议对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例如,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
这其中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稳”。“治大国如烹小鲜”,农村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小鲜”,其中不但涉及“乡愁”,会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有的地方在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这需要总结教训。欲速则不达,有好的出发点,更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更好成效。
其二是要加速农村各种要素的市场化流通,也就是使各种要素有序的资产化。有些农村要素如果实现有序、有规范、有监管的流动,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就会大幅度增加,并将会带来消费能力的增长,买房、购车、购置家用电器,甚至教育、培训、旅游、医疗等。2021年初,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就充分显示了对农村消费规模的重视。
其三,还是要进一步改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如果说在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农村和城市存在差别的话,快递不能到门就是一个体现。很多地方,快递只能到乡镇,然后收件人去自取。这就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上述12部门的联合《通知》指出,将来要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完善农村流通体系,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供应链转型升级,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发展乡镇生活服务,支持建设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总之,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财政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农村各种要素的进一步市场化、财富化,农村将会迸发出更大活力。田园之美,胡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