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将影响你的生意和生活 |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关键词: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新形势、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标、新要求。教育系统要在认识上找差距,在工作上找短板,在措施上找弱项,在落实上找问题,在安全上找盲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表示

★核心关注:

经历了2020年疫情给教育系统带来了一场大考,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中国教育也正式由过去抓数量迈向整体抓质量的新阶段。

延续以往,立德树人依然被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完善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外,今年教育工作会议也强调了协同育人机制,即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都有责任,三种场景相互协同。除此以外,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也被列集,这也为下一阶段,用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和出台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规划》奠定好基调。

与去年内容对比,今年会议提出要大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联想到,本轮资本助推下在线教育企业获课中一系列违规行为,以及频频出事暴雷的线下辅导机构,一场或多场联合多部门的治理行动或将在今年集中展开。

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强国,特别要关注高等教育。本次会议特别提出加快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这也为高校在目前新形势下,培养人才、推进学科建设释放出新的信号。科技自立自强是目前国家发展战略,高校作为人才供给、在生产力和创新方面应与新一轮产业变革密切结合。加快理工医农类紧缺人才的培养,推进产学研一体,是今后高校布局的重点。在职业教育方面,今年教育部门将继续落实“双高计划”,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以及在建设校企合作共同体等方面着力。

★2021年政策扫描:

1、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

2、用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编写,推进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

3、重点整治唯利是图、学科类培训、虚假广告等不良行为。

4、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

5、进一步推进“职教20条”落实落地;继续落实“双高计划”;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建立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建设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6、制定《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规划(20212035年)》,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

7、深入实施“珠峰计划”,推进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布局,加快实现原始创新重大突破,努力破解“卡脖子”问题。

8、改造融合各种学历继续教育形式,形成统一的“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推进开放大学改革发展,建立健全“学分银行”,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

9、统筹推进“四点一线一面”,加快和扩大教育开放。

10、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研制“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通渠道。

11、高水平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落地落实。

12、千方百计巩固4%成果。

13、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三全两高一大”为目标,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政策点评: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教育事业也由数量迈向整体抓质量的新阶段。新形势下的战略转变,意味着今后教育工作目标既要有新形势下的新目标,又要解决好以往深层次问题中的不足和短板。譬如,一直存在于中国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均衡以及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矛盾,因此我们翻看今年的教育工作重点,“狠抓落实”一词成为了整场会议的高频词汇。

在学校教育中,今年会议要求更着重从细节入手:在五育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等。同时,对涉及中小学生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也均作出相关要求继续将减负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作为工作重点。

与去年内容对比,今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这也释放出,政策层对近期资本助推下辅导机构一系列不规范行为治理的决心。预计一系列围绕机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收费管理、营销方式等规则和监管即将释出和展开。

具体至高等教育方面,当前阶段,内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教育具有超前性,因此新形势下,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实现原始创新重大突破,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引导高校布局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成为这一阶段重点。

教育评价改革将继续深化,未来中国将建成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也一定程度预示着,围绕网络、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融合应用等教育新基建项目,或将成为教育投资的发力重点。(本报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