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安全调查:8%受访者在网络诈骗中遭遇经济受损

中国银联2月1日发布的《2020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网络诈骗情况有所好转,遭遇到经济损失的人群较2019年下降;98%的受访者将移动支付视为其最常用的支付方式,较2019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每日三付是2020年移动支付的平均水平,95后是高频支付的主力军。

为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要求,中国银联联合17家商业银行及支付机构,于2020年9月启动调查,旨在跟踪公众移动支付水平及行为习惯,关注疫情期间消费者支付行为习惯的变化,挖掘受损用户高风险行为表现,分析典型网络欺诈手段,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5万份。

调查显示,今年仅8%的受访者遭遇了在网络诈骗中经济受损的状况。相较2019年减少4个百分点。但有四分之三的民众表示收到过诈骗信息,其中八成来自短信渠道。同时,不法分子对不同人群实施精准诈骗行为值得公众重点防范,例如:未婚女性,尤其是90后、00后群体遭遇较多购物类诈骗,主要表现为虚构优惠、客服退款、虚假网店等方式。新一线城市人群、80后、90后的未婚男性,职业以企业主、网店微商店主则遭遇较多钓鱼、木马病毒类诈骗与二维码代收款、刷单、处理交通违章、高额透支、虚构险情类骗局。公司职员、企业主、以及老年人更多遭遇仿冒公检法等身份类诈骗威胁。

同时,以“杀猪盘”“跑分”为首的新型犯罪持续高发,呈现出群众反映强烈、被骗金额数额巨大的特点。其中,接近六成参与网络博彩的人遭受了经济损失,且受损金额较大,平均损失金额超过2500元。而参与“跑分”的二维码出借者多为家庭主妇、农民,学生,超过六成遭受损失,平均损失金额超过1000 元。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其安全防范措施相对薄弱,特别是高龄与低收入群体使用的支付验证方式种类单一、不安全移动支付行为偏多,如“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和“连接公共Wifi的状态下支付”的风险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同时,报告显示用户对风险的认知更多放在支付交易验证环节,约七成人群会在转账时核验收款人信息,超过六成人群会关注每一笔交易的提示,但是其他安全操作关注不足,如设置复杂交易密码、设置每笔交易上限、仔细阅读交易环节的安全提示等有效措施的用户占比仅不足四成。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