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优基金供给不足? 这些“潜力基”有待挖掘

一个行业的迅速崛起,往往伴随着无数传奇的演绎,以及愈演愈烈的分化。

截至去年底,公募基金行业资管总规模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千亿级基金经理也随之横空出世。今年以来,权益基金发行延续去年的火热势头,不少基金一日售罄。

然而,头部基金经理募资火热的背后,是基金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现状。数据显示,规模排名前10%的基金产品占据了超过60%的基金规模。大量投资者抱怨:“优质基金稀缺,爆款根本抢不到。”但与此同时,不少长期业绩亮眼的中小规模公募基金经理,面临着新基金募集清淡、现有基金规模缩水等困境。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资金持续涌入头部基金,很多头部基金经理的操作难度逐渐加大,业绩“锐度”有所减弱,投资者可通过预期收益率、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三个维度寻找被低估的中小规模基金。

现状:基金发行冷热不均

2020年,作为一名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经理,张强(化名)成了很多朋友眼中的牛人,但规模的快速增长却对他产生了困扰。

“这两年我的基金产品收益率排名比较靠前,公司希望我多发行新产品,还有朋友陆续来问我什么时候发新基金,想再买一些,可是我觉得自己的管理规模已经略微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张强谈及2020年以来管理规模的快速增长,脸上露出一丝焦虑。

张强直言,在结构性估值高企的情况下,基金建仓难度很大。而且,如果管理规模过大的话,由于投资需遵循“双十限制”,选股难度也会显著提升。

张强的困扰背后,是公募基金马太效应愈演愈烈的事实。

沪上一位公募基金研究员分析称,公募基金近年来的迅速崛起使得行业分化不断加速,头部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过度受青睐,而管理中小规模的基金经理存在感明显减弱,背后的原因不仅是渠道资源的差异,还有投资者存在“规模越大的基金越优秀、新基金比老基金更便宜”等投资误区。目前公募行业要解决的问题不完全是绩优基金供给不足,而是被低估的优质基金和基金经理需要被发现。

数说:这些“潜力基”可挖掘

除了管理规模300亿元以上的基金,市场上不乏规模适度、业绩优秀的基金。从3年期业绩翻倍基金来看,规模大于200亿元的基金只有8只,规模大于20亿元、低于200亿元的基金有181只,低于20亿元的基金则有475只。

以前海开源曲扬为例,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四季度,其管理的基金产品规模多在45亿元左右,但业绩表现十分优异。前海开源中国稀缺资产基金、前海开源国家比较优势基金和前海开源沪港深优势精选基金,截至2021年1月25日,上述3只基金近1年和近3年的收益率同类排名均在前5%以内。

焦巍管理的银华富裕主题基金也是如此,截至2020年四季度,基金总规模为173.62亿元。截至1月25日,银华富裕主题近1年收益率为93.03%,近3年收益率为138.75%,同类排名均在前10%以内。乔迁管理的兴全商业模式优选混合基金近1年收益率为74.26%,近3年收益率为185.23%,同类排名均在前15%以内。数据显示,该基金规模也在200亿元以下。

此外,万家基金莫海波,交银施罗德杨浩、王崇和何帅,泓德基金邬传雁、王克玉和秦毅等基金经理,无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的维度来看,所管理的产品业绩均位居市场前列。

深挖:量质结合挑选优质基金

数据显示,截至1月25日,公募基金公司接近140家,全市场基金数量达7463只,主动偏股型基金超过3000只。想要选到优质基金,对投资者来说,无疑是有相当难度的。

有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不妨考虑投资一些中等规模的基金。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小规模基金的纠错成本较低,操作更灵活。当基金经理发现投资方向与市场风格不符时,能够灵活调仓来纠错、纠偏,即“船小好掉头”。而且中小规模的基金产品可以适度表现出行业偏离,其业绩表现也会更有弹性,“双十”限制带来的困扰也会进一步弱化。投资者可选择规模在20亿元以上的中等规模基金进行投资。规模过小,业绩长期稳定性难以保证,且风格容易漂移。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规模,投资者还要考虑该基金是否适合自己投资。“做投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挑选基金时,需考虑预期收益率、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三方面因素,在较为匹配的基础上,选取优秀的基金经理,并长期持有其所管理的产品。

东证资管表示,首先,经历几轮牛熊转换之后,价值投资理念得到充分验证,因此淡化择时,通过挖掘绩优个股获取持续稳定超额收益的基金管理人更值得信任与托付。其次,投资者需选择和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以配置权益类产品,难以接受短期风险波动的投资者,可选择“固收+”产品。最后,投资者要坚定执行长期主义的投资理念。从较长的时间周期来看,优质资产的价值正在不断提升,投资者最好坚定持有,静待“时间的玫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