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融入大市场 消费扶贫期待提档升级

11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郭兰峰介绍了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关情况。郭兰峰说,消费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脱贫攻坚中的集中体现;不仅是帮助贫困群众把特色农产品卖出去,更重要的是引导贫困群众发扬“劳动致富、劳动脱贫”的光荣传统;不仅是促进贫困地区的生产与供给,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新发展格局的举措之一。

多举措推动消费扶贫

据郭兰峰介绍,此前,一些贫困地方的产品几乎都是自己消费,并没有跟国内的大市场接触。此前更多的是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定点扶贫县和一些定点的扶贫工作,包括一些地方结对,一些国有企业通过主动购买一些产品来驱动发展。现在国家鼓励民营企业或者其他社会力量去帮助销售农产品,特别是在一些地方通过招聘用工,不仅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的工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增长了相应的阅历和经验。因此,第一步需要先创造一个市场,并采用行政或者与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去解决市场问题。受限于现实条件,有的地方运输成本很高,由于缺乏运输工具,信息咨询难以获取,没有销售渠道等。所以,有关部门积极通过修路、建仓库等来解决物流问题。此外,拓宽信息渠道更多的是通过现有的物流网来发布信息,贫困地区群众看到这些信息以后,再想办法把产品销出去。

贫困地区的产品很多都是原生态无污染的,是真正的绿色产品,却往往在一些标准上受挫,一些产品可能未达到标准,所以国家鼓励一些龙头企业采用“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把工业化生产的一些程序和标准带过去,让当地接受这些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既保留它原生态的优势,又能够引入工业化的标准,包括一些订单,使之符合市场需要。

此外,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增加当地贫困群众的收入,更重要的是由于外来或者发达地区的人员到这些地方旅游,必然要跟当地的老百姓接触交流,他们将一些生活习惯和理念带过去,促进相互交流。所以,大家不仅仅是去当地消费,也可能给他们带来工资性收入。

考虑到乡村旅游或者农业休闲旅游的重要性,有关部门实施了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帮助这些地方开发旅游项目,包括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等,组织开展了“乡村面对面”系列培训,改善贫困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同时,通过各种媒体推介他们的旅游精品、经典项目,以这种方式来增加贫困地区的就业和收入。

据郭兰峰介绍,2019年,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4163元,比上年增长7.1%,增速加快2.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9%。可以说,消费扶贫已经成为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助力。

发展产业加大教育投资

通过消费扶贫给贫困地区输血固然重要,但减贫脱贫最终还是靠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郭兰峰说,“输血和造血这一问题的争论历来都有,开始的时候输血比较多一些,逐渐要转向造血,但是我认为输血永远会存在的。比如,有的贫困群众由于身体有疾病,可能就要社会保障兜底。”

郭兰峰表示,要造血,一定要围着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为什么说要有产业呢?因为当地有的老百姓确实有劳动生产能力,有的贫困群众可以走出去,也能走出去,也习惯于走出去,这样就可以依托就业解决问题;有的贫困群众观念还达不到那个程度,他们就不愿意走出去,这就需要改变方式,在这些地方建立企业和打造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通过劳动致富,并且通过劳动也能改变他们的观念,这两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很多问题都是由于教育滞后导致的,所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安排教育领域投资时,都向这些地区倾斜,特别是向”三区三州“倾斜。”郭兰峰表示,通过教育,一方面帮助他们增强劳动技能,如果一个人没上过学,可能连普通话都不会讲,只会讲当地方言,没有办法和社会接触,或者说他很胆怯,不敢和社会接触,就像英语不好的人不敢和外国人讲英语一样;另外,通过上学,他们的思想更开阔,有了自信心可以在本地实现就业,当然也可以走出去,这就是造血的功能。

郭兰峰说,造血也是要一个过程的,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不断关心他们,从根本上解决脱贫的问题,特别是致富的问题,因为从目前情况看,按照现行标准今年如期脱贫应该是没问题的,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致富。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司长童章舜表示,下一步,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结合“十四五”消费扶贫提档升级政策研究,推动有关部门和地方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脱贫地区农产品质量和水平,提升消费者参与消费帮扶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