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用工荒”:人才缺口上千万 培训免费但罕有自主报名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0月23日,民政部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通报,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基数大、增速快,这背后隐藏着需求与供应的矛盾,其中,养老护理的缺口是长久以来的难题。11月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在广州举办,《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同期进行的老龄产业高峰论坛上了解到,养老护理人才缺口正进一步扩大至千万人,同时,国家政策、智能化应用等正尝试补足这一短板。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当前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主要来自养老机构等,面向个人的培训,不少岗位由于有国家补贴,可以免费进行,但自主寻求培训的从业人员“几乎没有”,究其原因,工作内容、社会地位等因素让人望而却步。

老龄化加速护理员紧缺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在老龄产业高峰论坛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介绍,预计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4.2亿人,到本世纪中叶,更将有5亿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6%。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是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人;二是我国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也就是说,大约有8年多的时间是带病生存。

国际标准是,每三位失能老人需要一名护理人员,按此计算,仅是4000万名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的护理员需求就超过1000万人,而据了解,目前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仅30余万人,因此存在较大缺口。

“目前的养老护理员,大部分还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针对不同健康状态、患有不同疾病的老人,他们不一定有对应的专业知识。”一家养老陪护服务企业的相关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际上,养老护理的市场需求,远比简单计算的数据要大得多。

广州一家职业培训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从业人员不足的原因,除了工作内容、工作强度,老人护理还要面对社会地位不高等窘境,“收入倒还可以,根据内容不同,从五千元到一万多元都有吧。”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相较于育婴师、月嫂等护理工作,老人护理面对的是失能、半失能群体,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增加,同时也更容易遭遇纠纷,“活累心更累”,这也让不少人选择离开。

多渠道补齐人才短板

作为制约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短板,养老护理人才不足已引起各方关注。

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人社部表示,要多渠道解决养老护理人才短缺问题,其中包括将大规模地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育层面将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等,通过落实相关职业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吸引相关人员投身到养老创业领域。

据上述培训机构负责人介绍,目前,其所在机构承接的老人护理培训工作,主要来自于与养老企业的合作,社会个人少有主动报名进行培训。其举例称,目前,政府对居家养老照护、老年人失智照护等养老服务类职业技能培训有特殊补贴,因此,这些培训是免费进行,但主动报名进修的人依然很少。“前几年是有很多人的,但是后来资格证书取消,就很少有人主动报名了。”

此外,记者注意到,今年10月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提出2020年至2022年,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养老护理员200万人次以上;此外,还将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在全国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第七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吴泽鹏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注意到,互联网++、智能技术更为广泛地在老龄产业得到应用,对护理人才缺口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除了常见的实时看护系统、监测报警系统,目前,康复运动、照护需求评估等工作也有了机器人参与。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智能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类似,涉及具体的护理工作,仍然少不了人的参与,“再智能的养老,也替代不了人的关怀。”现场多名业内人士均表达了类似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