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梗阻、畅通循环,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是不二法门
“要放出活力、放出创造力”“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一年一度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总结去年以来工作情况,在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基础上,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在面临更多逆风逆水外部环境之际,稳住经济基本盘、完成全年发展目标任务,就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破除瓶颈,汇聚优势,增强动力。
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放管服”改革意义重大,更具备大有作为的空间。8月份国民经济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的双重冲击,多个主要数据由负转正,保持稳定复苏态势,特别是主要就业年龄群体失业率下降等,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这其中,有逆周期调节的得当,有“放管服”改革的得力。更多运用改革的办法提高政策实施的时效性和精准性,要继续落实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创新信贷服务模式,对企业开办、许可审批等开辟通道、锐意革新。改革的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才能既助企业纾困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迈入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发展活力,需要“放管服”三管齐下、互为支撑。“放”要放得开,如在一些领域推行承诺制,力促项目依法承诺直接落地。“管”要管得住,要管出公平、管出质量,如对疫苗、药品、特种设备严格监管,对新兴产业创新包容审慎监管、促进发展。“服”要服务好,要服务出便利、服务出实惠,如办税、金融等环节优化助力复工复产。拿出更大勇气、更多举措、更实招数来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政府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转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打通梗阻、畅通循环,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是不二法门。一方面要打造更优开放环境,继续放宽市场准入,保障外资合法权益,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运转,在有效防控疫情前提下,为人员往来、货物通关、跨国经营提供便利,全面推行线上“不见面“办事。迎风浪、汇众流、成江海,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将营商环境竞争力转化为国际竞争力,我们才能尽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
开好顶风船,尤其要善用“转化”的方法。“转化”是中国哲学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认为“转化”是辩证法的要义。发展的题目越出越难,改革的文章就要越写越实。比如当前“放管服”改革中的纾困惠企政策,哪些是临时举措需要适时淡出,哪些又是可以长期稳定下来的好办法;又如增强政策协同性针对性,降低企业创新和提效的成本,哪些必须改、哪些不能改,都需要结合具体探索来精准梳理,“转化”为企业和群众满意的改革成果。在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节骨眼上,“转化”思维本质上就是要求我们运用制度的力量应对风险挑战,运用改革的办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奋力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的过程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让改革成为惠企利民的不竭动力,让服务型政府与廉洁政府共同发育、“干事”与“干净”互为表里,打破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障碍,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积极探索出未来发展之路,为“十四五”时期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