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新区品牌:由承纳到悦纳 建设可对话的城市

“未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应该通过技术上的无限连接、智慧连接,把每一个人,无论居民还是游客,随时连接到城市,在任何一个角落里,都有”人“对话——这是加引号的人,城市是人格化的,它会告诉你所需的一切的公共服务、公共信息。”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胡百精昨日的一番话。

5月27日,由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员会和通州区政府等机构主办的“新区汇——城市新区国际传播与品牌发展”论坛在副中心召开。论坛以“共创·共享新区品牌价值及传播”为目标,就国家级新区的品牌传播进行了颇具深度的交流。

城市副中心,千年大计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一个较为瞩目的数字是这样的:在人户分离的将近4.9亿人口,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有1.1亿还多,而这个数据与2010年的六人普相比,增加了7千多万人,增长率达192.66%。

也就是说,过去10年间,有1亿多人,在同一个城市内迁徙,这个迁徙的过程,对应着中国城市新区的狂飙突进:居住在老城区、老街区的居民,要换大房子;为了好的学校,很多人要择校;为了工作的便利,要搬一个家……

十年间,人们离开户口簿上住址对应的那栋房子,于是城市新区长大、长高、狂飙突进。而人们对城市新区的美好期许,与新区的建设成就交相辉映。那么,这些新区各自有着什么样的品牌传播期许,成为此次论坛的核心话题。

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书记隋振江致辞中表示,希望国家级新区建立合作机制,从塑造城市形象这个话题为切入点,逐步深化在城市规划设计、构建产业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智慧城市、加强城市治理等多方面的合作。

本次新区汇论坛参会的新区代表,囊括了河北雄安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海南自贸区,吉林长春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及东道主北京城市副中心。来自上述各城市新区的官员,各自分享了新区的建设成就和品牌传播策略。

奥美集团管理合伙人周晓俊在分享环节认为,从1992年到现在,中国的国家级新区有19个了,这些新区多数面临的还是知名度,对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这样的新区来说,知名度已经不存在问题,但对于大多数来说,仍需要提高知名度。而各个新区,实际上是又是所在城市的2.0版,新区的区隔性在哪里、新区的差异化在哪里,是大多数城市新区需要解决的问题。

周晓俊认为,新区品牌是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相比,公共品牌有社会性,承担社会功能。但在品牌的打造上,新区品牌与企业品牌有同样的规律。从长远看,新区品牌的塑造还是要回到起点,就像做企业品牌一样,先做消费者研究,做消费者的情感洞察。让普通的受众,感知到新区和我有什么关系,这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通州区区长赵磊重点推介了通州的历史文化。他说,通州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建置史,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北京城市副中心又是刚刚起步五年的城市新区,担负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历史使命。

赵磊说,五年前的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自此开启了副中心建设发展的新篇章。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根据生态城市的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努力建成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的示范区。

赵磊透露说,京杭大运河通州段40公里将在今年“七一”前全线通航,重现大运河北首通州古城的盛景。同时,在城市副中心控规的引领下,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张家湾设计小镇等一批城市新地标将迅速涌现。

城市新区,从承纳到悦纳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胡百精以“新区品牌塑造与传播”为题,做了精彩阐述。他认为,近些年,中国在新区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如何将成就显化为品牌,将品牌建构为故事,将故事沉淀为集体记忆,再将集体记忆开显价值,成为全球的魅力之区、梦想之城,还有一段路要走。

胡百精认为,新区的品牌建设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建设可对话的城市,在传播学视角之下,可以把一个城市理解为一个媒介,所有城市建造之初都是作为交流、交往、交换的平台而存在的。在今天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下,城市最主要的精神气质就是对话,它不只是通过空间的建设和改造来承纳,它更应该是悦纳。

胡百精据此认为,一个城市不是抽象的存在,不是一个经济上的庞然大物,也不是建筑的集群性展示,它是一个“人”,温暖、明亮、包容,不但承载接纳了他者,而且面向他者有主动的关怀、有温暖的拥抱,可能还有携手开辟前行道路的梦想所系。那么,一个新区的品牌,作为一个可对话的城市,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完成由承纳到悦纳的转变。

胡百精进一步阐释说,城市新区的品牌塑造,不再是一个单向的展示过程,因为信息太多了,无论怎样大声疾呼,向世界提供的都只是碎片,碎片的总和仍然是碎片,碎片很难建构一个完整的认知。怎样才能让人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身上?就是面向全球展开对话。对话之外,一个城市新区,还要时刻处在最高维的关系网络中。

关于城市品牌与人的情感连接,新浪微博总编辑陈丽娜也做了深入阐述:如何在微博上构建城市之美?

陈丽娜认为,从传统媒体时代到社交媒体时代,宣传的主体、渠道、传播受众都发生了变化,受众不再是被动的内容接受者,转而成为了品牌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城市品牌进入了一个社会化传播的阶段。这种演变,在某种程度上也构建了整个城市品牌传播的路径,线上用户去关注、去热议产生兴趣讨论,进行消费。同时城市品牌宣传又贡献了这些内容,城市品牌与用户互动,进一步激发更多用户去产生兴趣,进而形成了传播的闭环。

陈丽娜说,在微博上有三种城市品牌传播形态,第一种是精心制作的城市视频,然后是线上线下的城市体验活动,而第三种就是根据城市热点,借势宣传城市亮点,这三种形态是一个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消费者主权的时代,只有受众才能决定爆款。微博上的城市品牌传播,只有有温度的情感链接,才能创造与用户互动的场景,激发情感共鸣,形成有效果的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