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鱼龙混杂 年内最大回撤已超18% 万亿“固收+”主题基金乱象丛生

资管新规落地后,传统银行理财迎来净值化转型,公募“固收+”主题基金顺势而起。尤其是今年以来,A股持续震荡背景下,公募基金加大了对“固收+”主题基金的营销力度。

严格意义上,“固收+”只是代表一种投资策略,市场上主流“固收+”策略是以债券资产为主,权益资产为辅,大部分自称“固收+”的产品实质上仍为偏债型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蜂拥推出“固收+”主题基金的过程中,不少基金公司为这类产品贴上了“稳健”的标签,但今年以来,部分“固收+”主题基金的净值波动堪比主动权益类基金,个别产品年内最大回撤已超过18%,这与基金公司前期宣传的“在稳健基础上增厚收益”的产品特征相差甚远。

天相投顾高级基金研究员杨佳星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这种现象是业内较为厌弃的用“主题”来吸引投资者,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一味博取超额收益以募集更多的规模所导致的困局。

“固收+”变“固收-”?

近两年来,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偏债型基金被冠以“固收+”之名,但其中一些基金后续的业绩表现却很难符合稳健的标准。业内人士质疑,部分基金公司在营销风险较高的产品时,依旧打着“固收+”的旗号,很容易误导投资者。

在数据中,“固收+”概念基金主要包括了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以及少量一级债基。按照相关规定,二级债基可投股票的比例为0%~20%,偏债混合型基金的可投股票比例为0%~40%。

杨佳星指出,“固收+”主题基金其实没有单独的基金分类或者法规上的定义。广义的“固收+”主题基金具备固收类产品收益稳健的特征,同时在权益市场上涨过程中可以获取一定收益的产品。其在投资运作上的特征主要是以债券类资产为主,占比一般在70%~80%左右,权益类资产一般在20%及以下,在投资策略上以绝对收益为目标。

“因此部分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都可以被称为‘固收+’的基金。但一级债基现在不再允许参与打新,本质上与纯债型基金已经几乎没有太大区别,一般就不放在‘固收+’主题基金的范畴了。”他进一步分析。

根据数据,截至4月14日,今年以来,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0.53%和0.23%。

这其中,部分曾被明确贴上“固收+”标签的基金,今年年内的业绩表现令投资者大跌眼镜。例如,截至4月14日,泰信双息双利自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13.82%,该基金在年内的最大回撤达到18.36%;长盛可转债A年内收益率为-10.74%,该基金今年年内的最大回撤为17.03%。

公开资料显示,上述基金主要的投资方向为可转债。理论上,可转债主题基金被归类为二级债基。实际上,可转债基金今年以来的整体表现较弱。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华富可转债、宝盈可转债C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分别为-15.27%和-15.24%,是二级债基中表现最差的两只基金,泰信双息双利则排在倒数第三。

不过,上述基金的业绩表现并不能代表市场上主流“固收+”主题基金的收益表现。杨佳星谈到,“固收+”主题基金通常会较固定收益类基金长期收益增厚3%~8%左右,但同时遇到权益市场回调时,“固收+”主题基金难以获得超额收益,反而由于权益仓位的回撤导致“固收-”现象的产生。回撤方面,总体来说,“固收+”主题基金由于权益仓位较低、且通过债券仓位积累了较好的“安全垫”,因此回撤控制整体较好,通常在5%以内。

概念界定不明晰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部分基金公司将可转债基金归为“固收+”系列,从全行业来看,各家基金公司对“固收+”产品的概念界定略有差异。究竟孰对孰错、孰优孰劣,业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判标准。

杨佳星认为,“固收+”主题基金最核心的并不是“+”,而是“固收”,所以通常需要在合理规划风险、积累“安全垫”后,再通过权益仓位实现增强。过高的权益仓位、较多的可转债,都不能归类为“固收+”类型的产品。

在杨佳星看来,就“固收+”产品的投资者而言,多数为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仅能承受较低风险的同时,还希望获得少量权益仓位带来的超额收益。这类投资者难以接受10%左右的回撤。此外,权益仓位达到50%左右的基金,难以称之为“固收+”基金,更不应以“固收+”的名义销售给投资者。

鹏华基金方面也强调,“固收+”产品是通过多资产的混合配置,充分发挥“股债跷跷板”效应,在追求固收资产的收益基础上,能够从权益资产、量化对冲策略等其他方面获得增厚收益的机会,进一步熨平单一债券资产的波动风险。

就投资目标而言,鹏华基金固定收益总部专户债券投资部总经理张佳认为,从产品设计出发,“固收+”的本质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熨平单一资产的投资波动,而不仅仅是增厚收益。比如当经济处于复苏或者滞涨阶段,债券资产可能整体收益表现不佳,单一纯债资产或难以带来较好的收益。相反,在“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如果股票资产能够收获不错的收益表现,则权益的加法不仅能为组合增厚收益,更能够熨平原有纯债资产面临的波动。

而有的基金公司在对外介绍“固收+”产品时,则更加突出“攻守兼备”。例如,长盛基金在其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推文中指出:“固收+”的“固收”好比“盾牌”,为组合做好防守;而“+”更像是“矛”,用优质的风险资产及配置策略进攻,二者相辅相成,做到攻守兼备。

不过,也有观点指出,基于“固收+”策略,构建组合过程中对于大类资产的选择和配置结构,决定了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亦决定了收益和回撤的范围区间。“固收+”团队所构建的稳健型、平衡型或者激进型“固收+”策略,分别强调了回撤控制、收益增厚以及向上弹性,从而匹配具备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需求。

机会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随着国内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理财市场也迎来新的发展趋势。公募基金争相涌入符合银行理财资金需求的赛道,“固收+”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经历了市场行情的转换,“固收+”产品也对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财经》引用申万宏源研究报告数据称,“固收+”基金规模从2018年底的4836亿元,增长至去年底的1.3 万亿元。近两年累计增长超过8000亿元,增幅176%。

实际上,“固收+”主题基金的崛起与市场环境的变化有着直接关联。博时基金方面指出,在“高息资产萎缩”这一宏观大背景下,“固收+”产品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近两年,资管新规的实施加剧了传统高息资产(如信托和非标)的供给收缩,银行理财面临着”高息资产荒“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传统理财的净值化转型,低波资产的优势也开始逐步凸显。在这一宏观大背景下,”固收+“组合作为高息资产替代和银行理财的替代,自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博时基金相关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对于基金公司而言,管理“固收+”主题基金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基金公司需要具备专业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公司层面能够保证股、债团队之间相互支持到位等等。

杨佳星表示,目前来看,“固收+”市场在权益市场低迷期遇到的挑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信用债市场信用风险频发,如何优选固收类投资标的,体现出基金公司的信评体系及选券能力;另一方面是权益类仓位的风险敞口暴露情况,如何能够在权益市场低迷期增厚收益,这考验的是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

另外,他建议,对于投资者而言,想要选到靠谱的“固收+”主题基金首先要关注基金合同中关于投资比例限制的条款,在基金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或可转债投资比例限制较高的情况下,可能存在比较高的风险。最好选择权益类仓位在20%以下的二级债基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