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厉蔚阁亚洲主席及合伙人魏蔚:画廊这门生意,是理性与感性的调和

经历了焦躁不安、从创伤中重振的2020年,2021年的春天如约而至。

3月25日至5月31日,厉蔚阁香港空间2021年首展“春华秋实”(Eternal Seasons)主题群展向公众开放。展览分为上下两个篇章,呈现横跨150年现当代艺术名家笔下的四季景致。上篇从百年前梵高以风景描摹的秋色,到毕加索、夏加尔笔下的春日花卉,聚焦了一系列重量级印象派及西方现代艺术大师杰作。4月28日开幕的下篇将集中展示国际战后及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家:安迪·沃霍尔、琼·米歇尔、草间弥生、赵无极、屠宏涛等都在此列。而对于策划了这次重量级大展的魏蔚来说,这个春天的意义更为深远——这次展览是她“转轨”踏入画廊行业后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魏蔚

点开魏蔚的朋友圈,她为了这次策展的点滴用心几乎再现眼前。为了搭配一众大师的杰作,细致到画廊布展中出现的家具,都是邀请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先生出谋划策设计的——既富有欧洲风情,又具东方韵味;展览现场还首度引入花艺,并考虑到画廊恒温恒湿的需求,邀请了著名花艺设计师郑蘶用绢花布置得花团锦簇、春意盎然。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和较真,或许已经很好地解释了魏蔚一直以来在工作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日前,时任厉蔚阁亚洲主席及合伙人的魏蔚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谈论了自己对于职业生涯的思考,以及长期以来对亚洲艺术市场的观察。

2010年,曾作为麦肯锡大中华区首位女性合伙人的魏蔚从任职11年的麦肯锡离开。两年后,她正式加入佳士得拍卖行,担任亚洲区总经理一职。2016年,她晋升为亚洲区总裁;2018年调任亚洲区主席。凭借对亚洲市场的了解及其自身优秀的领导和沟通能力,她任职期间,佳士得的亚洲业务获得显著增长,客户表现活跃。数据显示,在2018年,亚洲客户已经占佳士得全球总成交额的25%。有70%的佳士得亚洲客户来自大中华区。2019年8月,魏蔚从佳士得离任。事隔一年,魏蔚加入国际蓝筹画廊Lévy Gorvy(厉为阁),与两位前同事兼画廊创始人Dominique Lévy和Brett Gorvy聚首共事。2020年10月1日魏蔚履新,“厉为阁”亦正式更名为“厉蔚阁”。

谈及从前在佳士得取得的成绩,魏蔚谦虚地表示是团队合作无间创造的成果,而且十分感恩这段经历带来的收获。她说:“从个人的角度看,进入艺术圈让我有了艺术知识的收获,也赋予我对整个艺术市场的了解,这些十分宝贵,也将受用终身。第二点我觉得是人脉,以往我在麦肯锡是用理性思维,在艺术圈里更多的是靠情商去待人接物,包括如何真正做好一个高层领导,去领导团队运作。”但无论是咨询的角色还是实操指挥的角色,无论获得了多高的成就或者头衔,魏蔚始终对自己在工作中的状态十分警觉。“对我而言,在事业上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是激情,因为有激情,才可以不断地往前冲,不在乎成败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第二点是好奇心,如果在做的工作不能让我觉得每天有些新鲜的东西在学习,不够刺激、不够折腾自己的话,我就会找别的选择。”

上任至今近半年时间,魏蔚已快速地熟悉并进入到画廊的工作中。在了解厉蔚阁香港空间的日常业务之外,她也把目光深入到国内艺术市场。去年11月,魏蔚考察了上海举行的两大艺博会,她对记者表示,有赖于政府的魄力和支持,近年来上海有越来越多的双语人才,还建设了艺术品保税仓库,通过不断地“筑巢引凤”,希望吸引更多蓝筹画廊入驻上海,使得上海的艺术文化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尽管目前还有关税和政策方面的顾虑,但魏蔚依然对国内艺术市场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她说:“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而目前政府有很大的决心,这方面我们觉得非常幸运。今年11月在上海肯定能够看到厉蔚阁。”

《21世纪》:为什么会选择转战到画廊行业,又如何在众多的画廊里选择了厉蔚阁?

魏蔚:有句话说“你不能双脚凌空”,每个人在职业生涯转折期,选择的下一份工作内容最好一半是自己熟悉的,而另一半是陌生。始终有一条腿保持在地面站得住,可以让你不至于轻易摔倒。当我离开佳士得时,我坚定了自己要留在艺术行业的想法,但我想去选择一个新的业态。而画廊正是我从佳士得离任前很好奇的一个业态。几个知名的蓝筹画廊在全球的影响力并不亚于佳士得、苏富比。因此离开佳士得后我去了哈佛一年,花了几个月看美术馆和画廊,最后才定下从事画廊行业。

至于选择加入哪个画廊,我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第一是信任,第二是团队能否优势互补,第三是画廊对亚洲市场的重视程度。厉蔚阁创始人之一的Brett是我在佳士得的前同事,画廊的亚洲团队也是我熟悉的,再加上他长期以来在媒体上的访谈让我知道两位画廊创始人对亚洲抱有很大的希望,对亚洲未来的发展也有共同的理想,所以最终选择了厉蔚阁。

《21世纪》: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艺术行业的数字化交易。后疫情时代,艺术市场可能会出现哪些新的趋势?

魏蔚:线上展会、线上交易会变得更活跃,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觉得它仍有局限。一般而言,相对标准的艺术品适合线上交易。所谓标准,即这幅画作本身的质量、大小、版数都有一定标准,藏家无需亲眼看见。但油画或者雕塑等,拍成的照片和实物是有差别的,就算被告知作品的大小尺寸,也很难有现实的感受。一旦超过一定金额的艺术品交易,很多人需要亲眼见过才会交易,所以线上的交易有它的局限性。

由于疫情让很多人习惯了线上交易和远程交易,后疫情时代它们会常态化存在,并成为未来重要的交易手段。但相应地,远程交易的发展也会造成对艺博会的冲击。因为经历过这次的疫情,画廊意识到其实不用去那么多艺博会也可以获得很好的销售。而且即使是开放旅行后,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很多藏家可能不愿意出门,毕竟艺博会是个高风险的现场,所以会有客观的顾虑。就数量而言,未来欧美地区的艺博会可能会减少,但亚洲地区的艺博会反而可能会增加。目前亚洲艺博会所处的节点正好是S形曲线的低位,所以预期未来的三至五年可能会出现艺博会遍地开花这样的过程,然后才再有艺博会之间的优胜劣汰。

《21世纪》:大家的印象里艺术是一种比较感性的东西,然后商业又是偏理性的。应该如何经营好画廊这门艺术的生意?

魏蔚:画廊本质上是一间公司,也是一种业态,它也有盈亏损益表,对任何一名从业者来说,这是它最理性的一部分,不可被否定。但是艺术恰好是软性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它带有了理想化的色彩。如果单纯考虑买卖,那么直接参加艺博会把画卖给藏家就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了;但当你有了一个空间,其实就把这份理想加在了自己的身上:你要去呈现展览,展览不仅要有学术性,还要有策展的思路。本次“春华秋实”展览中也体现出对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有时候,明知有的作品放在其中会不合适商业市场,或者不受亚洲观众的喜欢,但也得放进来,因为它在国际艺术史上或者对未来潮流的引导很重要。这中间有理想与生存的调和,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画廊始终要去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