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沙尘暴背后:蒙古国在防治沙漠化与经济发展间挣扎

近日,多年未见的沙尘天气再度席卷中国北方。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这是近10年来我国遭遇强度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在中国气象局15日就北方沙尘暴天气召开的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表示:“本次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主要起源于蒙古国,由于蒙古气旋发展强盛,沙尘随着气旋后部的冷高压东移南下,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

而在沙尘的起源地蒙古国,情况或许更严重。蒙古国紧急情况总局在3月15日17时的最新一次通报中表示,两天来的强沙尘暴和暴风雪天气致死人数已上升至10人,另有11人仍处于失踪状态。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蒙古大学蒙古国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表示,这次沙尘暴的主因是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而根据牧区的经验,“牧场干旱的时候是沙丘,沙尘飞扬,但只要降水降雪充足,就有长出草”。

沙尘暴天气是超越国界的重污染天气现象。无独有偶,从12日起,一场强烈的沙尘暴也席卷了中东波斯湾地区。根据新闻照片和社交媒体的视频显示,在沙特和卡塔尔等国,部分天空呈橙红色,能见度仅有几米。沙特当地卫生部门已发出警告,同时建议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不要外出。

沙漠化日趋严重

气象专家表示,蒙古国此次强沙尘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均超过以往年份。

从13日以来,蒙古国部分地区风速达到每秒20至24米,有时达到每秒30至34米;北部地区形成暴风雪,冰雪交加;在戈壁草原地带则形成了强沙尘暴。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14日也遭受了强沙尘暴袭击。

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主席赞丹沙塔尔在15日举行的国家大呼拉尔春季例会开幕式上说,14日的极端恶劣天气使全国多个省份进入自然灾害状态,并呼吁向牧民提供紧急救援。

在蒙古国,日趋严重的自然环境灾害是不争的事实。蒙古国是中国的陆上邻国,是全球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境内超过70%的土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和荒漠化,并且沙化仍以较快的速度在一些地区蔓延。有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蒙古国平均气温升高,导致水资源蒸发加剧,是蒙古国沙漠化的原因之一。据测算,在近80年里,该国气候变暖速度是世界平均变暖速度的3倍多,其森林覆盖率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2倍多。

同时,由于畜牧业是蒙古国的重要产业,过度放牧也是造成草场退化,沙漠进驻的一大原因。根据联合国发展署2021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9年蒙古国全国牲畜数量已达7090万,比牧场总承载能力足足超出3300万,不同地区放牧牲畜数量达到牧场环境承载力的2~7倍。

此外,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等人为因素加剧了草原沙漠化进程。专家警告说,蒙古国平均气温仍在上升,如果防治荒漠化工作没有足够力度,除少部分地区外,蒙古国其余地区将面临严重荒漠化威胁。

面对日益严峻的沙漠化,蒙古国政府早有警惕,在1996年结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通过了防治荒漠化国家纲领,并提出到2030年要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0.2%,同时把国土面积的30%纳入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空气质量已有改善

然而,当第一财经记者2016年冬天站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高处时,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整个城市被盖上了一个灰色的“盖子”。

这不是一个短时现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说法,乌兰巴托是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情况在冬天尤为严重。WHO表示,乌兰巴托空气污染的主要特征是颗粒物浓度高,包括硫酸盐和炭黑等多种物质。

第一财经记者在查询了IQAir全球空气质量数据平台后发现,乌兰巴托在冬季PM2.5均值在100以上,尤其以1月最为严重,平均PM2.5值高达142。

乌兰巴托冬季最低温度可低至零下40摄氏度,冬季时间超过6个月,取暖期长达8个月。半数以上乌兰巴托市民居住在城市北部的棚户区,那里基本没有集中供暖设施,居民靠在蒙古包或简易房中烧木头和煤炭等取暖,造成整个城市空气中经常弥漫着呛人的味道。

WHO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在2018年发布的一份政策简报中指出,乌兰巴托冬季空气污染的80%是由蒙古包区的家庭和低压锅炉燃烧原煤造成的。

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蒙古国政府已决定,从2019年5月15日起,乌兰巴托禁止使用原煤。政府会向市场投放经过处理的煤,这也意味着使用者的经济负担增大。不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前述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政策已经取得效果,乌兰巴托冬季空气质量改善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