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业改革“上影范本”:一步先步步先

牛年春节档,是疫情重击电影业之后的首个春节档,也是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影股份”)实行绩效改革后迎来的首次“大考”。据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统计,2021年春节档(初一至初六)上影股份旗下联和院线总票房突破5.5亿元,相较2019年同期实现大幅度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在压力与挑战下积极改革创新、力求转型突破的上海电影集团,交出的一份充满希望的新春答卷。

牛年新春首个工作日,上海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带领集团领导班子前往上海影城调研。谈到牛年“开门红”,他说:“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都有劲儿没处使;今年新春新气象,困难虽然大,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招牌”越擦越亮做大做强全产业链

1949年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多年来,上影拍摄了超过850部故事片、800多部(集)电视剧,培养了新中国几代电影人,作品荣获数百个海内外奖项,“上海电影”是上海文化领域,乃至中国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

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上影身先士卒,从组建上影集团到做大做强全产业链,在全国电影同行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转企。“敢吃螃蟹”的上影集团,进一步整合、梳理旗下业务,近年来推动实现了上影股份在国内A股市场以“上海电影”的名称挂牌上市。尽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集团旗下上海影视乐园(车墩影视基地)二期建设顺利,相关项目将促进产业能级全面提升,推动内容生产。未来的上海影视乐园,将拥有超过10个高科技摄影棚,成为上海科技影都的核心承载地。

2020年下半年,直面疫情冲击和企业发展需求,上影股份大刀阔斧推进改革:一方面,以“鼓励创新、激励增量、推行市场化考核机制”为目标制定的2021年度绩效考核方案覆盖到每一名员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薪酬激励,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大量干部被派往全国一线。

从机制创新到人员保障,上影股份转型发展“加速跑”,才成就了2021年春节档一个个来之不易的数字。这个春节档,整个上影股份体系内有不少员工在忙碌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按照绩效改革精神,依据春节档票房增长数值初步测算,影院员工绩效收入与票房增长挂钩,将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增加员工收入是硬道理。”王健儿说,“十四五”期间,上影集团要通过创新机制,增加员工收入。上影股份绩效改革在春节档初显成效,用数字印证了这一点——好机制释放了员工的创新力,也把员工的心和企业发展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比如,上海影城有约1000座的大厅,也有VIP小厅,排片调整是一项格外费时费力的工作。新春佳节,员工们常常到凌晨还在紧盯数据,根据市场数据和口碑情况进行实时调整,最终使牛年春节档票房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91%。

融合发展“破圈” 系统性改革加速升级

新冠肺炎疫情将中国电影产业推到了变革的风口。从产业结构到投融资渠道,从商业模式到人才队伍,系统性的改革转型成为电影行业在“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

“‘十四五’开局之年,上影从改革创新起步。”王健儿说,在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时候,集团酝酿讨论制定了“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制定的目标是到“十四五”收官时,创新业务将占到集团总营收的半壁江山。

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王健儿说,对于电影产业而言,要看到整个产业进入了融合与重塑的新发展阶段,主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打赢这场主动仗。

“近两年,国内新主流电影崛起,体现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显示了中国人文化消费需求与消费力的快速提升,为影院打开了新的市场大门。”王健儿表示,“对于影院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影院的社交属性将更加凸显,文化消费大幅增长是必然趋势。上影要抓住机遇,重新定义‘电影院’。”

据介绍,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地的上海影城,将成为上影新影院的“样板间”。联手银星皇冠假日酒店,整个上海影城板块将变身“上海电影艺术中心”,聚焦新文化、新娱乐、新消费,营造电影时尚街区。

新商业形态需要新商业模式支撑。在蓄力待发的2020年,上影致力于集团内部“生态圈”建设、集团外部“朋友圈”开拓,倡导旗下企业“破圈”,联合集团内外优势资源组建了一批新团队,依托上影数以百计的IP资源,以长三角为重点,强势突进文旅融合发展、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等,使电影在放映、授权之外,产生“第三波利润”。上影集团旗下车墩影视基地的升级就在此背景下展开,上影通过与业内头部文化团队的资源组合,以“百年上海”为图景,打造主题电影小镇,探索内容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大发展需要大投入,现代文化企业的“资金池”建设也是上影集团关注的焦点。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上影股份2020年组建了产融中心,2021年将更加灵活地采用上市公司配套融资手段,助力优质项目的快速推进。

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要素。王健儿说:“我们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加盟,不但需要艺术家,而且还需要金融、管理、法务等跨界人才参与其中。上影集团对未来充满信心,也欢迎更多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加入电影行业。”

“创意+制作”齐飞 “上影标准”精益求精

202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影集团在这个重要年份,将推出《望道》《1921》《大城大楼》等一系列重大题材影片。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党从上海石库门出发,石库门也是中国电影的“初心之地”。电影界认为,上海电影这一品牌,本身就出自红色文化基因的积淀。进入2021年,在精品内容战略的催化下,上影正全面激活红色大片创作力,进一步完善电影工业的制造力,攀登文艺高峰,出品更多精品力作。

据介绍,上影为《望道》集结了超强“金鸡”阵容。导演侯咏,曾凭借电影《鸦片战争》《我的父亲母亲》《孙中山》《晚钟》,四次获得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编剧贺子壮,来自上影厂,曾凭借电影《生死抉择》荣获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等;上影厂优秀美术指导李佳,资深录音师吕家进,化妆师沈东生和殷丽华,也都曾多次结缘“金鸡”。

影片主创团队表示,追溯到大约100年前,中国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紧密融合在一起,大家希望通过电影镜头,促成一次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

有70多年历史的上影,是国内影视圈罕见的、拥有产业链完整配置的制片企业。电影行业的“上影标准”不仅是上影人的骄傲,更被中外知名电影人点赞。《1921》导演黄建新曾说:“我们在车墩不是搭景,而是造房子。”在《1921》拍摄“主战场”——上影集团旗下车墩影视基地,上影厂的“老法师”们与华建集团通力合作,花了3个多月,等比例“复刻”了中共一大会址、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和博文女校等实景。

为了还原细节,导演团队、美术团队花了近4年时间进行考据,在置景之前,制作团队又与导演团队围绕电影的“年代感”“氛围感”多次讨论,从一砖一瓦开始,深化布景细节,“从无到有”地营造出电影需要的年代氛围。

美术、设计、工程、置景,不同团队之间反复沟通,使出了各种绝招。比如,在“中共一大会址”的外立面拼砖工程中,从长三角各地招募了近300名工匠,组成攻坚团队,大显神通。“上影标准”包含着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精雕细刻体现于《1921》等红色大片的拍摄全过程,这也是中国电影人一片拳拳赤子之心的生动写照。

内容创意体现软实力,生产制作展示硬实力。进入“十四五”,上影正在推动“创意+制作”比翼齐飞。

王健儿说,上影将全面实施精品内容战略,激活、充实旗下的影视全产业链资源,打造上影的新主流电影。新的五年,上影将实施“全产业链提升计划”。

在上海市徐汇区永福路52号,上影重启了影视创作中心,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昔日上影厂文学部的所在地重新挂牌运作。与此同时,上影全力资助了一批电影创投项目,加强对前端优质IP(版权)、剧本获取和开发的投入,在业内优秀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中进一步拓宽上影合作的“朋友圈”。

在车墩影视基地,上影一边加大力度丰富各种场景,大力投入包括《1921》《繁花》等片场在内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永久外景地,一边加速扩容升级,出资数亿元收购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的昊浦影视基地,加速打造高科技新型影视基地。展望2021年,包括1个超过5000平方米的摄影棚在内,上影在车墩将拥有10个摄影棚、全套数字电影拍摄及特效制作设备等软硬件设施,为上海迈向“全球电影创制中心”,为中国电影的振兴与繁荣贡献更强大、更扎实的上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