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快评丨就业置首的信号 要国强更要民富

“今年我们在制定宏观政策的时候,依然坚持就业优先的政策,我们继续推动‘六稳’,实现‘六保’,还是把就业放在之首。”

以上是3月11日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CNBC记者提问的回应。

之后,对日本经济新闻记者提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21年GDP增长目标低于外界普遍预期的困惑时,李克强强调6%不低了,“而且我们说6%以上是开了口子的,实际过程中也可能会增长得更高一点。但是我们不是在定计划,我们是在引导预期,希望把预期引导到巩固经济恢复增长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可持续性,尤其是和明年、后年的目标相衔接,不能造起大起大落,否则会扰乱市场的预期”。

至此可见,GDP增长速度指标在中国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当中已经进一步在弱化,而就业指标继续走到台前。

2020年12月11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发出一篇报道《刘世锦:中国是时候推出就业指标了》。报道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说:“我们这么多年,一直说GDP多少,但是稳增长就是为了稳就业,增长背后是就业。发达经济体讲经济形势的时候,就业指标都是第一位的,现在中国能不能把这个指标推到前台?”

就业指标置首代表着积极的变化。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业指标能够衡量全社会资源配置状况,是相当全面的,也就是说就业好,整个资源利用效能是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达到了适宜的水平。

其实,各项经济指标中,“就业”始终是李克强总理最关心的经济指标之一。新京报在2017年3月的报道《李克强为何把“就业”置顶?》中写过,在一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曾透露,他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先看两张“汇总了上百个经济数据的表格”。而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就业”是总理最关心的指标之一。

“我们发展经济,最基本的还是保障就业。有就业就会有收入,老百姓就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这是李克强在诸多场合的表述。2014年,这一表述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内部差距也比较大。因而必须确保就业增加、收入增长。不光要“国强”,更要“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