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家账本:约44万亿元怎么花?

高分热播剧《山海情》以“苦瘠甲天下”宁夏西海固为背景,讲述的是这里的群众摆脱贫困的故事。剧中乡村教师“蹲在地上,拿树枝来教学生识字”的场景令人动容。

如今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西海固乡村学校不仅全部结束了火炉取暖、土操场上体育课的历史,还校校接通了宽带网、班班配备了数字化教学设备。

对于国之大计的基础教育,中央财政持续投入不遗余力。

今年是“十四五”(2021-2025)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随之开启,政府要干的事情很多,而这离不开财政资金支撑。

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小组会议将审议关于年度预算等四个决议草案。而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下称“预算报告”)已经对外公开,国家账本备受关注。

根据预算报告,剔除重复计算部分,政府“四本账”财政总支出约为44万亿元。由于实际可用财力总量增幅较低,而刚性支出增长压力不减,预算报告指出,今年财政收支形势十分严峻,预算平衡难度进一步加大。那么,今年财政收支矛盾如何破解?财政政策有何特点?约44万亿元财政总支出花在哪儿?

举债、动存量、过紧日子促收支平衡

政府收支预算有“四本账”,分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目前财政收入主要以前两本账为主,为了保持对疫后经济必要的支持,今年财政政策仍要保持一定的支出规模,而收入有限,为了保持收支平衡,政府采取适度举债、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资金、削减不必要支出来解决。

由于今年中国经济将逐步恢复常态,预计经济增速在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将告别去年的下滑,呈现恢复性增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19.77万亿元,同比增长8.1%。而为了保持一定支出强度,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25万亿元,同比增长1.8%。收支缺口十分明显。

为了弥补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政府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调入一定资金,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使用结转结余资金,两者累计约1.68万亿元。剩余的资金缺口则由发行3.57万亿元政府债券来弥补。

同样在政府性基金账本,通过发行3.6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来弥补收支缺口。

因此,今年地方政府举债总规模达到7.22万亿元,比去年减少了1.2万亿元,这主要体现在今年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而赤字规模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比去年略有降低。

财政部部长刘昆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财政政策更加强调可持续性,其中体现在预算安排上的特点,是保持基本稳定,不急转弯,并与今后年份财政政策做好衔接,留出空间。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疫后经济稳步恢复,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刺激力度应有所降低,向着常态化方向转变。政府举债规模下降,体现了政府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着眼长远,行稳致远。不过疫后企业仍比较艰难,财政支持政策不能搞急转弯,这从财政支出保持一定增长中也能体现。因此今年积极财政政策既考虑当下又兼顾长远,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务实可行。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今年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下降,立足现实需要,有利于财政可持续性。与此同时赤字、专项债仍有较大规模,财政政策仍是积极的。今年财政政策更加务实,因时因势而动,既顺应经济形势需要,又不搞大水漫灌,侧重高质量发展。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中央本级支出约3.5万亿元,同比下降0.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同比下降14.1%。这是中央本级支出连续第二年负增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告诉第一财经,中央本级支出连续两年负增长为改革开放以来未曾有过,落实了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与此同时中央扩大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真正实现中央过“紧日子”,地方过“稳日子”。

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民生等领域

“四本账”中,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25万亿元,占比过半。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财政支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今年预算报告来看,财政资金依然首要投向民生领域,这体现在教育、社保、就业等方面支出仍保持一定强度。

罗志恒表示,从预算报告财政支出的各项重点任务看,主要集中于稳定经济(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保民生、保基层财政运转、化解风险、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均指向新发展格局。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将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其中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660亿元,增长16.3%。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安排1770亿元,增长4.3%,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在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同时,督促地方加大教育投入,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的要求。

今年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强化公共卫生投入,其中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达到每人每年58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79元。

另外,交通、市政、新基建等重大工程项目依然是今年财政资金重点投向领域。

今年财政资金也重点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比如,今年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重点用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基地、科研人才等。

另外,财政资金还重点支持乡村振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等领域。比如,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原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561亿元,增加100亿元,重点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