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数据显示,除柔宇科技,深圳辖区还有8单IPO终止,撤回申报材料
IPO随机抽查,多家企业材料撤回一事的影响仍在持续。
3月2日下午,深圳市证券业协会投资银行业务专业委员会2021年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在深圳召开,深圳证监局副局长童卫华、深圳局相关处室负责人、深圳市证券业协会秘书长、深圳地区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相关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证券时报记者从不同渠道人士处独家了解到,会上重点关注“IPO撤回率高企”的话题,监管层主要向券商投行了解情况、材料撤回原因等。
在投行人士看来,现场检查大规模撤材料有多方面原因,比如赶着申报,项目执业质量存在瑕疵;监管层近年来对中介机构的处罚力度较大,有的券商面临不小压力。
证监局收集情况
3月2日下午召开的前述会议,回顾总结了2020年投行专委会工作情况,随后两家券商汇报课题研究成果,会议集体审议通过了投行专委会2021年工作计划草案。在交流环节,各委员单位结合执业实践和行业存在问题,就如何提升投行执业质量、做好投行业务风险管理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证券时报记者从不同渠道人士处独家获悉,事实上随机抽查下IPO撤回率高企,引起监管层的高度重视。此次会议重点讨论近期的IPO撤材料问题,深圳证监局领导在会上向在场券商提出“20家IPO有16家撤回究竟是怎么回事?”的问题,并让参会券商发言。
1月31日,证券业协会组织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共有20家被抽中,随后多达16家IPO企业撤材料,撤回率高达80%,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深圳证监局领导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很严肃。会上谈到事情的严重性,投行如果这次处理不好,整个执业环境可能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有知情人士表示,深圳证监局要了解券商情况,进一步向监管层有关领导汇报。
“会上券商各抒己见,有的券商觉得监管压力大,被罚怕了,所以对于有瑕疵的企业撤材料。”深圳有券商投行人士谈道,撤材料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的IPO项目是因为地方政府或者投资机构“赶鸭子上架”,有的项目想在更新财报前卡着时间点报材料。
数据显示,深圳辖区仅有1单项目被中国证券业协会抽查——柔宇科技,该公司从发起上市之日起就备受争议,目前已经撤回。今年以来,公开数据显示,除柔宇科技以外,深圳辖区还有8单IPO终止,撤回申报材料。
此前已有券商投行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分析,16家撤材料的企业中多数存在问题,“项目质量差,瑕疵多”。
会议总结发言中,深圳证监局副局长童卫华指出,在注册制下,保荐机构责任同核准制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保荐机构的执业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各机构要彻底转变思维,用新思维拥抱新变化、适应新要求。要厘清问题所在,区分共性存在的制度性、阶段性问题和个体自身的内控问题、程序性问题,做到科学施策、正确应对。要提高站位,汇聚智慧、集思广益,从做好资本市场“看门人”角度思考投行业务未来发展。
对于现场检查中高撤回率的问题,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曾撰文分析,大多数撤回的公司并不存在财务造假行为,更大的可能只是在某些方面的规范性还没有达到发行上市条件,还有的公司是因为赶着申报,中介机构的底稿尚不完善,是中介机构经不起查而不是发行人经不起查。
他分析,注册制实施以来,审核效率相对于之前的核准制确实大幅提高,审核要求也降低,券商内部的内核和质控对项目风险的控制力也就随之下降。在这背景下,项目质量下降很普遍。面对现场检查或现场督导的时候,撤材料就是最理性的选择。
“现场检查想查出问题是很容易的,尤其是针对券商。尽职调查的‘尽’,其实是无穷无尽,你没法证明全做到位了。而券商自然不想接受处罚,选择撤回申报材料更为明智,反正就是一单生意,未来还能继续做。”王骥跃表示。
撤回高峰来袭
今年以来,IPO市场出现“终止潮”。数据显示,1~2月科创板和创业板共有53家IPO企业申请终止,除个别被否原因以外,绝大多数企业则属于撤回申报材料的类型。
随着时间进入3月,过去3个工作日(1~3日)又有8单IPO企业撤材料,具体来看创业板、科创板各有4单。其中尚沃医疗此前已经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议,今年1月被上交所警示,监管层认为公司履行信息披露职责不到位。
科创板IPO项目慧翰股份在3月2日“终止注册”,成为2021年提交注册后折戟的首单。该项目在2020年8月20日已经通过上市委会议,同月26日提交注册,如今上市梦终止。
对于现场检查进场前撤回的项目,深沪交易所表示,如发现存在涉嫌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保荐机构、发行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绝不能“一撤了之”,也绝不允许“带病闯关”。
另外,主板和中小板也有IPO企业申请终止,截至2月25日,共有5家。
就在3月3日晚,证监会发行部公告称,鉴于林华医疗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以及鉴于海普润已申请撤回申报材料,决定取消对上述两家IPO企业的上会审核。
交易所问询次数增加
一线投行人士普遍表示,IPO全面收紧,监管层对项目的问询比以往更为严格。
最直接的表现是,IPO问询次数增加,过去IPO大多经历二轮问询,如今三轮问询的案例迅速增加。
根据证券时报记者对IPO项目进行的统计,截至3月3日,“已经过会但尚未提交注册”的创业板IPO企业共有71家,其中有32家企业上会前经历二轮问询,占比45%,依然为主流。科创板情况也是,有71%的IPO企业经历二轮问询。
三轮问询的数量则在上升。截至3月3日,71家“已过会但尚未提交注册”的创业板IPO项目中,有24家企业经历三轮问询,占比34%。尤其在春节后(2月18~26日),15单创业板上会项目里超过一半企业此前被问询三次,另有4家企业被问询四次。
有项目组人士表示,公司已经收紧风控要求,“比以往更强调内核、风控”。
另有中介机构人士称,公司目前强调要强化信息披露,不能隐瞒或因为客户要求而不披露,瑕疵或有争议的事项一定要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