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圈“最强春节档” 实测中国经济韧性之强

春节后的首个交易日,沪深两市合计成交额再破万亿元,显示交投活跃。与之同样显示出旺盛活力的是“春节档”大消费数据。

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11日-17日),全国消费市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变化,居家购物、网上过节、到家服务、近郊游玩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品质性、升级型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具体而言,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8.7%,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4.9%。其间,全国电影票房超过78亿元,继2019年的59.05亿元之后,再次刷新春节档纪录;全国邮政快递业累计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6.6亿件,同比增长260%。可以说,消费圈“最强春节档”是中国经济韧性之强的一次实测。

笔者认为,观察今年就地过年倡导下春节档消费大数据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消费生态的新特点,更在于把握中国经济面对环境变化的内生性、自我发展能力,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底牌”。

首先,研究上述消费数据的具体贡献度可以发现,中国经济中供给侧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能够第一时间在政策和市场之间找到连接点,并进化成产能,从而为消费圈“最强春节档”的实现构建物质条件。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超1亿人就地过年,因此,消费升级的居家用品、节日定制商品走向前台。笔者注意到,无论线上线下的销售推介中,绑定就地过年理念的中高端商品和服务都非常多。与此同时,产业链、供应链与物流链的协同,也为产能真正抵达市场和消费者、形成完整产销闭环贡献了力量。

数据显示,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的珠宝首饰、服装、通讯器材、家电数码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60.8%、107.1%、39.0%和29.9%,部分电商平台健身器材销售同比增长49%;辽宁、吉林、浙江等地重点监测企业通讯器材、高端日用品、汽车类商品销售实现成倍增长。

其次,中国市场的需求侧,也就是消费者对于创新事物的接受力非常强,这为创新产能到创新消费的快速转化夯实了基础。

笔者认为,劳动力要素作为最具内生发展能力的要素,其价值不限于劳动贡献本身。事实上,劳动力要素的消费行为中包含的创新因子能够对技术、数据、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在今年春节档的消费数据中,首次担纲主演的“原年人”(原地过年的人们)对创新消费的贡献功不可没。疫情防控带动安全、智能消费迅速壮大,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快发展,网购年货、云端过节、数字红包等消费方式成为今年春节新潮流。

简单来说,劳动力要素的主体是人,而人兼具劳动技能与消费技能,对于要素市场的变化感知最明显,因此也是生产要素中最能通过知识创新和技能升级打破既定天花板的一环。

第三,透视消费领域春节档可以发现,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对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春节档虽然热闹,但毕竟时间短暂。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真正热闹的应该是春节档练兵中投射出来的供需之间的动平衡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同时,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和机遇期。从春节档的表现可以看出,消费与供给不是简单的指挥关系,而是在市场机遇中互相成就,并共同为经济发展发挥内生性驱动力。

此外,从去年春节发生以来相关新产业供给和新市场需求的发展也可以发现,彼时应时而生的供给和需求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根据经济的恢复进度不断自我调整、迭代更新,进一步拓宽和筑牢内需新空间。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透过对消费圈“最强春节档”的观察,笔者认为,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幕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力量并不限于规模,而是超大规模市场所承载的创新意识、创新空间、创新环境和容错能力等等,这是中国经济的内生发展力,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