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家房企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 仅三成预喜 降价促销影响全年利润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2月1日,A股共有55家上市房企对外披露2020年业绩预告,19家预喜,预喜率为34.55%。其中,略增2家、扭亏4家、续盈1家、预增12家。多数房企在疫情期间加大营销力度,但是由于降价力度较大,影响了全年利润水平。

受疫情影响大

云南城投预计2020年亏损23亿元至27.5亿元。本期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响,公司房地产收入及租金收入减少;有息负债规模大,财务费用高并大幅上升;同时,公司为加快销售回款,进行了降价促销,计提了存货减值准备。此外,公司2020年度非经常性损益约为8.8亿元,主要原因系转让项目实现投资收益约14亿元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已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的A股上市房企在业绩预告中基本都谈及疫情的影响,部分房企疫情期间亏损额度较大。以泰禾集团为例,公司预计2020年亏损41.74亿元至55.2亿元。2020年,受疫情及公司房地产开发项目结算排期的影响,无集中交付的地产项目,仅有零星项目交付结转收入,造成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相应的营业利润大幅减少。结合目前债务重组进程,公司对已到期尚未还款的借款违约金计提了约为8亿元的违约金损失,该损失属于非经常性损益。以上因素叠加导致本报告期出现亏损,其中非经常性损益亏损约为9.1亿元。

不少亏损的房企提出,疫情影响了项目工期,导致结转收入下降明显。

海航基础预计2020年亏损59亿元至80亿元,相比2019年亏损幅度扩大。海航基础指出,房地产业务因疫情影响部分项目工期延后,导致房地产业务结转收入较上年下降;持有型物业租金以及物业管理业务方面,疫情期间公司为部分中小商户减免租金,同时出租市场萎缩导致收入减少等原因,导致全年业绩续亏。

拓展非地产主业

中国证券报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预喜的19家上市房企中,增幅超过50%的有13家,超过100%的有5家。非经常性损益增加、积极拓展非房企主业发展是上述房企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不少房企报告期内积极拓展多个非地产主业,助力2020年业绩增幅较大。鲁商发展预计2020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额在20670万元到31000万元之间,同比增长60%-90%。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泰安、临沂、青岛等地区健康地产项目集中交付,结算收入相比同期有所增加,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0%以上;同时,2020年公司加大了化妆品各渠道促销推广力度,影响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0%以上。

也有公司非地产业务报告期内出现重大亏损,对公司产生较大影响。卧龙地产近日发布关于参股公司发生重大亏损的提示性公告。公司持有参股公司广州君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君海网络”)49%的股权。根据君海网络财务部门初步测算,君海网络2020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7784.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74.95%,预计影响公司净利润约-8714.36万元(未经审计)。

此外,报告期内,部分房企进行大额资产的处置,获得了较高的非经常性损益收入。

海泰发展预计2020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00万元-4300万元,同比增长120%-187%。本期业绩预盈的主要原因为非经营性损益的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向天津滨海高新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售全资子公司天津滨海齐泰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产生处置收入4.85亿元,产生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1.2亿元。

部分房企报告期内积极进行投资,取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南山控股预计2020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亿元至14.5亿元,同比增长172.63%至259.38%。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把积极推动公募或类REITs的发行,打造业务滚动发展的资本闭环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公司实现相应投资收益。此外,2020年,公司房地产业务结转面积较上年度增加,归母净利润相应增加。

热点区域市场销售良好

部分房企在一线热点区域市场取得较好的销售水平,报告期内助力业绩大幅增长。京投发展预计2020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及其他权益持有者的净利润约5亿元,同比增长551%左右。报告期内,公司在北京市场销售较好,销售结转面积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预计增加约45亿元,预计增幅为105%。

阳光股份预计2020年经营业绩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5000万元至7500万元。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在保持物业租赁收入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销售北京地区房地产住宅尾盘,销售利润大幅增加;公司偿还了借款,财务费用同比下降;同时公司压缩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公司业绩。经过上述方面的努力,公司本期经营质量明显改善,经营业绩实现扭亏为盈。

业内人士指出,在“限价保量”的发展逻辑下,2021年行业规模仍将维持高位,预计商品房成交面积和金额分别维持在17亿平方米和17万亿元左右。但由于棚改货币化逐步退出以及青年人口外流严重叠加城镇化红利逐步消退,房企需警惕部分三四线城市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