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协2020“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发布了《“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笔者认为,这是一份致力于将仪器、设备、服务、专家、人才、技术、资金、渠道以及政策等优质科技资源下沉到科创企业的行动计划,将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截至目前,我国现有的3000多万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18.1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已占到83%,民营科创企业已经成为支撑科技创新的强大经济体和主力军。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经济发展与科技实力、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密切相关,越来越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把握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将有助于我国应对复杂的外部形势,在开局之年起好步、走得稳。但现实问题是,优质科创资源难以下沉到科创企业,成为当前我国科技与经济融合的一个堵点。比如,企业遇上技术难题“问诊”不便,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联系桥梁不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完善,以及对企业的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针对上述堵点,为推动科技资源聚合优化,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中国科协于2020年启动“科创中国”服务行动,遴选首批26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以企业提需求、学会送服务、科协搭平台、地方汇资源的方式,帮助科技工作者将成果运用在企业最需要的地方。根据《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要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中择优推出8个左右创新枢纽城市;2022年,建设50个左右试点城市(园区),逐渐拓展创新枢纽城市范围;2023年,打造一批产业聚集程度高、产业带动力强、具备区域代表性的创新枢纽城市。同时,“科创中国”品牌将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发挥创新枢纽城市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组建创新联合体,对接跨界科技资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比如,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推进与中科院系统相关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机构院校的合作洽谈,培育壮大“四个一批”,即着力发展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建设一批创新引领型平台,引进一批创新引领型机构,积极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形成引领未来产业转型的创新体系。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组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大市场的做法,也是将优质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到科创企业的有力举措。“科创中国”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是中国科协为适应新时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发展趋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而全力打造的协同创新网络平台,是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科技经济融通平台和“智慧科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平台上,企业可以方便地实现找服务、找设备、找专家、招人才、找技术、找资金、找政策。又如,今年1月14日,新乡市政府牵手摩米创新工场共同打造郑洛新自创区(新乡)科技大市场。该科技大市场将通过政府搭台、中介联姻、企业唱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打造“永不落幕”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为当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科创企业提供高层次、综合性的“大管家”式服务。类似的还有西安科技大市场等,通过这些高规格科技服务综合平台,有效解决当下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信息不对称、交流交易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为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信息发布、融资、并购、挂牌、拍卖、咨询辅导等专业化服务。
推动科技资源聚合优化,还要为科创企业打造一流金融生态圈。比如,上海银行与产业园区合作搭建科创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向科创企业提供开户、结算、投融资、顾问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的金融服务,以此吸引各类科创企业快速集聚和发展,完善高科技产业链建设,共筑科创金融生态圈。上海科创金融实验室精准对接科创企业实际融资需求,研发出一套体系、一个专家库、一组特色金融产品,以突破性的设计打通信息壁垒,以技术驱动为导向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其中,一套体系是适用于早期、中期科创企业的资质筛选评价体系,把传统的以“三表”为主的审核体系转变为以技术储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还有科创板,把宝贵的上市资源向科创企业倾斜。2020年以来,相继有9家尚未盈利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在科创板独特的包容制度下,一批按A股原有标准无法上市的科创公司,收获了来自资本市场的热情拥抱,得到了宝贵的发展资金,获得了合理的估值评价,正在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一支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