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班第一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上街头,分别采访了北京、上海、成都、南昌的当代“打工人”,想问问看,他们的加班现状和心态是什么样的。
你愿意接受加班吗?
“你愿意加班吗?”“你为什么要加班?”这些看起来甚至没必要问的问题,“打工人”还是给出了我们意料之外的答案。
一位来自江西南昌,从事互联网行业的31岁“打工人”坦言:“我不加班,总有别人会加班。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了。”毕竟,工作机会难得,所以他选择接受加班。
另一位在四川成都某公司做采购工作的“打工人”则称,她对个人经济独立有一定的追求,如果加班能赚更多钱的话,她愿意加班,希望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孝顺父母、实现兴趣爱好自由。
也有来自上海的大四实习生,初入职场,认为加班这件事自己没有多少选择权,很多情况下是迫于人情——同事们都在加班,自己也只好一起干活。
你的工作平时需要加班吗?
“平时加班多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偶遇的受访者中,大多数人表示,对自己现在工作的加班情况没什么可抱怨的。一些是因为加班频率和时长较少,在他们的可接受范围内,一些是因为加班获得的相应补偿,达到了他们的心理预期。
如果给你百万年薪,你愿意加班吗?
“年薪百万但加班,你愿意吗?”
“一百万还是不少!”一位来自成都的33岁“打工人”笑呵呵地说,“如果是想换车换房正缺钱的时候,领导不说,主动都要加班!”但接着他又说道,“平时嘛,不考虑这些东西,生在成都,还是以享受生活为主。”
上海一位40岁左右的“打工人”听到这个问题后,诚恳地回答记者说:“那我愿意的。(因为)经济上有压力,要还房贷。”
而北京的一位销售人员觉得,每天工作时间要在12小时以内,“如果加班时间实在太长,那我觉得年薪百万也不重要(没有吸引力)。”她还说,如果那份工作真的是她喜欢的话,那也跟钱没关系。
如何看待加班和身心健康的关系?
“身体健康最重要”,“工作和生活平衡”,“保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当代“打工人”在谈及加班时,有意无意地就会提及这些对身心健康的关注。无论是相关的新闻报道,还是身边发生的一些事,甚至是自己体验过的不适感,都让“打工人”更加注重理性加班。
“如果你觉得身体吃不消,或者你不愿意做下去,就可以暂时离开这个工作,再找其他的就好了。”“并不是为了钱就得去破坏一些东西,我觉得健康和快乐,还是很重要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把身体透支了,再多的钱也换不回来。”……
“打工人”是当代人对自己工作现状的一种自嘲调侃,也体现着他们为梦想拼搏奋斗,脚踏实地的 “打工魂”。但也正如新华微评所说:逐梦得拼搏,成功须奋斗,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被忽视甚至被侵害。畸形加班现象必须坚决遏制。
让劳动者超时工作、透支健康,是违法操作,是对奋斗精神的背离。加强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让追梦人健康地奔跑,让企业发展更有温度,才是奋斗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