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8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和日本企业与产品的竞争力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尽管1985年后,由于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日本经济备受挫折,至今仍深陷失落的30年里而无法自拔,但日本企业与产品在某些方面的竞争力,仍不容忽视。一位知名企业家在一次论坛上曾描述他的一次经历,他说他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还在北京北四环路的小商铺前,看到一个醒目的广告牌——“日本原装,品质保障”,他说当时这个广告牌彻底震撼了他。
当下,很多人对“日本品质”信任且依赖。中国游客于日本疯抢马桶盖或电饭煲这样的事例,时常见诸我们的新闻。但他们或许不知道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制造”也是以廉价且低质而著称于世。作为一个工业国家,令人失望的质量,使其失去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到后来,再低的价格也不再能吸引消费者了。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和几个主导行业痛定思痛,认识到大力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日本开始了提高产品质量的努力。正是得益于日本卓越的质量改进,到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在许多商业领域,开始遭到来自日本企业的强有力的挑战。
50年代初期,日本从美国购买收音机、录音机和音响技术,但没过多久,美国市场上半导体产品全是日本制造。日本的钟表工业也已超过了钟表业的故乡瑞士。70年代末,就是在那些日本人不熟悉的产业中,西方企业也输给了日本公司。伴随着企业发展而来的是日本国力的大增。1952年,日本的GNP总量还不及英国或法国的1/3,但到70年代末期,日本的GNP总量与英法两国的总和相等。
对于自身的成就,日本《经济白皮书》将其成功归结为三点:一是重视人才资源和教育培训;二是吸引和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三是形成了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系统。《白皮书》认为质量管理就是他们吸收和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典范。
其中,戴明质量思想和理念的引进,在推广普及质量管理方法,提高日本产业竞争力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白皮书》指出:日本正是通过质量管理,极大地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和全面生活品质。这种描述已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正是藉此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加速对世界各国经济的渗透和控制,逐步扩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并由此获得巨大利益。日本在国际竞争舞台上成功地演绎了一曲“灰姑娘”的故事,而品质就是那只改变其国家命运的“水晶鞋”。为此,有人写道:“翻开日本经济发展史,我们几乎可以将其定义为,那就是一部产品质量提升史。”
事实上,不独日本,同样,于今日以产品品质优良且稳定而著称的德国也是如此。德国统一之初,该国的产品也是以廉价低质而闻名。当时全球制造业的金字招牌是英国,为了和劣质的德国产品划清界限,1887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字样,以此将价廉质劣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英国人的“傲慢”,深深地刺痛了德国人,也使他们认识到, “德国制造”要想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就必须从原有的价格竞争经济,向质量竞争经济转型。谋定而后动,为此,德国人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向英国人学习”,以此来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到20世纪初,“Made in Germany”已经赢得了好口碑,以至于今天很多人,已经不记得那段历史了。
前述北京北四环路小商铺前的广告牌已经触及到“中国制造”的软肋了——虽然廉价,但因为低质,连国人都不信任。但一部日本和德国制造的嬗变史,也透照出了“中国制造”的方向。于中国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必须从原有的价格竞争经济,向质量竞争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