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热钱大进大出风险

当前严防热钱大进大出风险,要做好充分准备。在流动性方面,要合理配比股票、基金、债券等供给端品类,有效分散金融资产风险。在监管体制机制上,要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探索开展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

最近,随着大宗商品市场、股票市场交易火热,部分热钱蠢蠢欲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3日,近3个月互联互通机制下的“北向资金”(一般来说,从港股流入内地股市的以外资为主的各类资金,统称为“北向资金”;从内地流入港股的资金统称为“南向资金”)流入达1300多亿元,这一数字远高于去年同期,比“南向资金”多480多亿元。即便不算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渠道流入的外资,“北向资金”当前的规模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进入A股的外资规模不同往常。

所谓热钱,一般是指以寻求最高报酬为目的,短期流入一国金融市场的、投机性与流动性极强的境外资本。监管部门对热钱扰动国内市场始终保持关注。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日前表示,要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防范热钱大进大出对新兴市场带来扰动。这一说法,与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此前关于热钱的表态一致:“对于资本正常的跨境流动,乐见其成,但热钱大进大出对任何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是一种伤害,要严格管控。”

热钱会在多大程度上扰动市场,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基本面视角的企业盈利水平;二是流动性视角的利率水平;三是投资者视角的风险偏好。外资之所以看重中国金融市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看好中国稳健的资本市场环境和中国企业可观的盈利前景。毕竟,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顶住了多方面的风险压力,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看好中国发展前景已成为不少外资的共识。

但是,受到市场流动性因素影响,外资中也不乏投机性、套利性极强的个体与机构存在。目前,海外流动性相对宽松,市场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引发资金追捧A股优质股票,加上近期人民币存在一定的升值预期,我国金融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加,这些都成为外资短期急速流入市场的推手。

近期流入的外资中,既有持续“做多”中国经济的长期资金,也有意欲快进快出的热钱。对不同类别的资金要不同看待。在某种程度上说,外资看好中国金融市场令人欣慰,某些短期资本的国际流动也是遵循市场规律、顺应各国货币政策差异化调整的结果。问题的核心在于应管好热钱,让热钱“为我所用”。

当前严防热钱大进大出风险,要做好充分准备。在流动性方面,如果热钱是“水”,那么股票、基金和债券则是“面粉”,要合理配比股票、基金、债券等供给端品类,做到“面水均衡”,有效分散金融资产风险,力图保持市场稳定。

为此,要继续稳妥推动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让更多国内企业按市场化原则发行证券,让投资者有更丰富的证券配置选择。同时,引导更多国内长期资金入市,完善融券做空机制,促进股票价值回归,丰富投资者避险“工具箱”,有效发挥市场的自我纠错功能。

在监管体制机制上,要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探索开展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面对宏观的、逆周期的、跨市场的风险,要着眼全局及时处置,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类金融疾病”。

在基本面层面,不管投资者风险偏好因素、利率因素如何变化,国内企业都应苦练内功,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这是维持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