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院生态萌动 企业不惜重金“抢大夫”

医生坐诊电脑前,房间里不见病人,只有闪烁的屏幕和网线;电脑后面的患者可能身处于千里之外。

新冠肺炎疫情助推行业转变传统模式,越来越多公立医院加速互联网布局,互联网医院市场变革的序幕也正式拉开。

全国政协委员朱同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发展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目前的互联网医院只能做复诊,不能做初诊;而且互联网医院平台收费普遍低,专家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黄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互联网医疗预计将成为公立医院从传统单纯医疗机构向医疗+健康大生态转型的一个试金石。”

互联网打破医院“围墙”

在国家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市场飞速增长。国家卫健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互联网医院数量从119家增长到1100家,全国三级医院开展预约诊疗的比例超过50%。全国各地都在新建互联网医院,仅海南省就注册了超过70家互联网医院。

专家警告称,体量较小的互联网医院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投入产出比太差;而且对于一般患者而言,在各个平台上获得的医疗服务差别不大。

“建议政府建平台,小医院通过入驻来提供服务。”黄虹提出。

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正在从1.0版本走向2.0版本。黄虹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1.0版本是破除自家医院的围墙,2.0版本将会打通医院和医院的数据。”

“复诊不出门,抓药不排队”。互联网医院通常是以在线复诊和常规咨询为主,集问诊、处方、支付及药物配送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互联网医院不仅可以增加和患者直接的触点,改善患者对接医疗服务便捷度和体验,同时还是优化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带动欠发达地区医院、社区医院发展,推进医院分级诊疗的重要途径。

近期,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建设明显提速。

第一财经获悉,本月起,由上海青浦区人民政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同建设的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正式接诊预约患者。据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介绍,互联网医院将借助5G网络等新兴技术,稳步推进远程医疗协同、数据互联互通,助力城市医疗数字化转型。

5月15日,“中日友好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揭牌运行,网上平台采用多终端兼容形式,医师可以自由切换手机APP和电脑的接诊形式。

根据发起主体的不同,互联网医院可以分为由实体医院开设和由其他企业主体开设两种类型。其中,实体医院开设的互联网医院主要是为了拓展诊疗模式,接纳更多患者,平台上的医务人员是医院自有的医务人员,患者主要是医院自有患者。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医疗资源、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有线下诊疗的积累,尤其是三甲医院开设的互联网医院,对患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黄虹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医疗实体化依靠的是‘医生+医药+医工’服务患者的模式,依托公立医院实体医院正是为了预防医疗健康空心化的措施和保障。依托互联网去除医院自己的围墙,打造患者和医院间,医院和医院间的新生态,线上复诊配药、线长核酸检测预约收费、打通医保交易这些工作都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目前,线上随访、线上专科指导、线上健康管理已经列入了各家医院的日程,并有望在今年落地。

90%核心医疗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

对于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如何发展,朱同玉提出几点建议。他认为,首先互联网医院应该有价格的差异化,并且需要医保的支撑;其次药品选择应该更加多样化;此外建议尝试放开初诊。“初诊可以仅作为咨询,咨询的需求很大,是刚需,也就是说医生可以算作实施支援救助的行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医,因此在法律责任认定方面可区分对待。”朱同玉表示。

他还建议打破医生互联网问诊的时间障碍。“互联网医院要有充分自由的互动时间,尤其是利用医生的碎片化时间。”朱同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在的互联网医院只打破了空间的障碍,时间限制仍然较多,相当于医院只增加了个互联网科。”

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中国数字医疗服务市场预计将从2019年的232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739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7%。

按照目前的医疗体系,9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尤其是最核心的优质医生。而在公立医院大举布局互联网医院之后,民营互联网医院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受到挤压。

为了解决互联网医院关键的医疗资源供应问题,一些互联网医疗企业正在寻求与线下医疗资源深入打通。

获得阿斯利康和高瓴等投资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慧医天下CEO陈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整合头部资源赋能医生、帮助医生服务好患者是我们的主要模式。为此我们一方面与阿斯利康团队一起合作,让更多医生了解我们这个全新的平台,一方面与行业头部专家密切合作提升专业性。”陈华称,尚未计算在每个医生身上花费的具体成本。

不过他称,目前在慧医天下的平台上,已经拥有4.5万多位执业医生,“我们的目标是将50万医生吸引到平台,这可能还需要花3年时间。”

在“荒原”上开垦

尽管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吸引了大量资本与玩家,但陈华仍然表示,自己是“在荒原上开垦的人”。

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市场整体来说是一片蓝海。中国药品行业的规模高达2万亿元,仅零售医药市场的规模就可能高达6000亿元。”

中国医疗健康市场的潜力巨大,从医疗健康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可以看出。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中国健康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大约为6%,而美国的这个数字大约是18%。

目前,阿里巴巴、京东、腾讯和平安都已经巨资投入互联网医疗领域,以解决中国线下医院医疗资源不均的问题。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线上问诊、买药的需求大幅增长。京东健康(06618.HK)和阿里健康(00241.HK)已经录得数亿元的盈利,两家公司在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等领域均有布局,主要的营收来自医药电商。

但平安好医生(01833.HK)至今尚未盈利,已经连续六年亏损;而根据微医的招股说明书,2018年至2020年期间,微医累计亏损79亿元,累计净亏损超20亿元。

从商业模式来看,平安好医生、微医等企业主导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在资本的助推下整合线下多家实体医院,同时吸引规模化的医生注册入驻。受制于医生群体的分散化,能够提供的医疗服务仅限在医药电商、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的规模效应是盈利的核心。”陈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除了那些互联网巨头以外,小公司要实现盈利周期很长,因为需要前期很大的投入,而最终盈利的模式无非是三种——卖药品、卖服务和卖广告。”

“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医疗体系。”朱同玉表示,经过脱敏的数据可以把患者的隐私数据转化为可以流动共享的公共数据,从而打破医院的边界,“未来物联网的应用还将提升医疗服务和管理质量,想象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