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31日电题:《管清友:分化行情下,中小市值公司如何避免僵尸化?》
作者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2015年股市重创之后,A股风格惊现大逆转,从之前的炒壳炒小转向绩优大盘股,以龙头白马股为代表的大盘股表现强势,股价屡创新高。与此同时,很多中小市值股票无人问津,股价一蹶不振,结构分化越来越明显。虽然极致抱团行情出现后,市场风格会快速轮动,中小市值企业迎来修复行情,但通常都是好景不长。特别是在全面注册制、投资机构化的大背景下,大而全的核心资产备受追捧、中小市值企业僵尸化已是大势所趋,尽管其中不乏一些细分行业小而精的龙头。其实这并非好事,中小市值企业过早僵尸化容易造成资源错配,不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企业融资的需要,无法真正释放中小企业活力。因此,需要交易所、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等参与主体共同努力,引导市场均衡发展。
A股出现内卷,中小市值股票加速僵尸化
自注册制改革推行以来,A股越来越市场化,投资思路也在悄然生变。炒小炒差、炒壳炒新、炒重组炒ST等投机现象越来越少,核心资产、价值投资逐渐成为主流。特别是2020年的这轮大牛市,以龙头白马股为代表的大盘股走出了波澜壮阔的大行情,很多中小市值股票却被市场抛弃,逐渐僵尸化,只得回购护盘自保。A股正在加速内卷,中小市值的生存处境越发艰难。
其实,自从2015年股市剧烈波动之后,A股监管趋严,去散户化过程明显加速,风格就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无论是从指数还是个股来看,都是冰火两重天,分化十分明显,核心龙头股表现远好于中小盘股。这也难怪2021年年初证监会批准深圳主板和中小板合并时,就有不少股民戏称再不合并中小板就要跌没了。虽然是玩笑话,但却真切地反映出中小板的无奈。
从指数来看,代表绩优龙头股的沪深300创下新高,代表中小盘的中证1000指数依旧腰斩。虽然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至今均未收复失地,沪深300指数最高跌幅超过46%,接近腰斩,却在牛年第一个交易日刷新了13年的历史新高,相比2015年的最高点涨幅接近10%。虽然年后抱团龙头股回撤明显,但从2015年股灾至今,沪深300只是微跌了5%。反观中证1000指数最高跌幅超过73%,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即使经过这两年轰轰烈烈的大牛市,也没有太大的起色,至今跌幅仍高达57%,与前高相去甚远。
从个股来看,出现了极端分化局面,大盘股创新高的概率远高于中小盘股。从2015年股市重创至今,2710只个股已有345只股票股价创下新高,其中230只市值超过100亿,占比高达三分之二,大盘股创新高的动能明显更强。具体分区间来看,共有96只股票市值超过 1000亿,其中31只股价创新高,占比为32.29% ;有146只市值在500-1000这一区间,其中31只股价创新高,占比为21.23%;有1447只市值在100-500这一区间,其中168只股价创新高,占比为11.61%;还有1021只市值在10-100这一区间,其中115只股价创新高,占比仅为11.26%。单看市值规模,大盘股创新高的概率更高。
趋势难以逆转,多重因素导致中小市值股票僵尸化
虽然2021年春节后A股风格快速切换,高估值的抱团大盘股开始估值消化,出现了剧烈的调整,低估的中小市值公司开始补涨,特别是在碳中和概念的催化下,不少中小盘股票出现明显的反弹。短期来看,由于经济加快复苏、货币边际收紧,前期滞涨的顺周期中小盘确实会有一波行情,但这更多是市场风格再均衡,持续性不会太强。长期来看,结合宏观经济发展、资本市场改革和行业发展格局等因素影响,龙头大盘股的确定性溢价不断提升,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逐步强化,中小市值股票僵尸化已是无法扭转的趋势。
从宏观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增速处于下行通道,要适应从赚快钱转向赚慢钱,核心资产性价比较高。
从资本市场改革来看,注册制时代开启,机构化和价值化成为主流,分化成为常态。其实分化早已是成熟资本市场的共性,纳斯达克市场上五大科技巨头“FAANG”在3000多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中占比高达25%,连续熔断后均已成功实现V型反弹创下新高,结构性行情是常态,龙头股崛起是长期趋势。随着A股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投资机构化(投资者结构优化,加速去散户化、机构节奏会趋同)、估值国际化(外资加速涌入、北上资金更偏向于低Beta、大市值、高估值、高ROE)、退市常态化(缩短退市流程,加大退市力度,壳价值降低,推动上市公司质量优化)是大势所趋,A股趋于成熟,大盘蓝筹股和绩优白马股更受青睐。
从行业发展格局来看,经济新常态下,资源会向头部集中,龙头领先地位不断强化,未来投资主要是围绕龙头展开。资本市场分化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龙头在进击,特别是疫情之后,存量经济下资源会向头部集中,加速进入龙头经济时代。这其中离不开消费升级(中高收入群体更加注重品牌和品质,市场份额向具有品牌优势的龙头集中)、监管加强(行业监管强化才能行稳致远,龙头更容易满足监管的要求)、技术突破(现在企业拼产品、拼技术,龙头企业才有能力有条件持续投入研发)等因素的支持,这样龙头企业在品牌、资源、技术和渠道优势尽显,行业格局明确后,龙头股地位也会随之提升。
中小市值股票过早被边缘化、僵尸化,其实并非好事
虽然中小市值股票被边缘化是大势所趋,A股也在加速这一进程。但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中小市值股票过早被边缘化、僵尸化,不利于经济均衡发展,并不是好事。
1、中小企业重要性不言而喻,僵尸化会造成效率损失和资源浪费。
大企业、大项目、大投资固然重要,但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贡献税收、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是中国经济的大半壁江山,也是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主要支撑。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科技创新发力的关键期,中小市值股票僵尸化,很容易出现虹吸效应,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利于激发活力。一旦无边界扩张、资源过度集中,还会出现垄断,造成效率损失和资源浪费。
2、从大而全到小而美、小而精,中小市值企业僵尸化不利于均衡发展和风险防控。
过去是大而不能倒,现在是大可以倒,而且倒的还不少,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大象倒下的案例。在增量经济时代向存量经济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企业的扩张是有边界的,高杠杆快速扩张难以为继,稳健经营提高核心竞争力才是王道。对于目前已经在行业上占有一定份额的中小企业来说,哪怕只经营一个细分行业、一种产品,只要有稳定持续盈利,稳扎稳打,在纵深上做好文章,不断加固护城河,提高抗风险能力,也能拥有立足之地。
3、核心资产也会过度拥挤,中小市值企业僵尸化会加大决口风险。
当货币洪水来袭时,核心资产就是洪水防护堤,是抵御货币洪水的有力武器。但如果货币洪水出现指数级别增长,基本面好转的核心资产,只是代数级别增长,业绩赶不上股价。树不能长到天上去,核心资产过度抱团后也会变得拥挤,会有决口风险。再加上机构的正反馈循环,波动会明显放大,这个过程会十分惨烈。2021年春节后,我们就见证了这一过程,抱团股踩踏引发全面恐慌,加剧资本市场动荡。多个宽基指数出现周线五连阴,前期涨幅过高的绩优大盘股回撤30%-40%的比比皆是。
上市公司应积极行动,避免中小市值企业僵尸化
中小市值股票被边缘化是成熟市场的共性,虽然历史的洪流谁也无法阻挡,但证券交易所、券商和投资者等参与方应该有所作为,尽量延缓中小市值企业被边缘化。特别是中小市值上市公司本身,应及时采取行动,避免僵尸化。
对于证券交易所,应完善制度设计,保障市场流动性。首先是提高核准制效率,把好入口,吸引更多的优质创新型企业。其次是建立特色的、可覆盖优质中小盘市值企业的主题和行业指数工具,补充市场流动性。这是因为中小市值上市公司僵尸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小市值股票活跃度下降,A股市值后50%的股票年度交易额占比已经从2000年的33.2%降至2020年的19.1%。最后是通过完善期货、期权市场实现双向对冲交易,有助于活跃市场和价格发现。
对于券商,提升服务水平,助力实体发展。作为连接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的重要载体,券商应全方位发力,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券商研究部门应避免同质化的重复劳动,扩大研究标的覆盖面,适度向中小市值企业倾斜,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券商投行部门在进行保荐承销时应提高积极主动性,推进资本市场服务下沉,企业上市辅导培训,助力优质中小企业对接资本市场。
对于投资者,构建独立的投资体系,不盲目跟风。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产业结构还在转型优化过程中,不宜简单以大为美,存在信息差的优质中小市值股票也值得挖掘和关注,实现多元化配置。切忌盲目跟风抄作业,否则容易形成一致性预期,在拐点到来时,尾大不掉,损失惨重。
对于上市公司,提高主业竞争力,加强与资本市场联动。中小市值企业为避免僵尸化、生存处境会更加艰难,应积极采取行动,主动出击。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稳固基本盘,保持主营业务可持续增长,凸显核心竞争力。其次,中小市值企业以董秘为代表的相关人员,应掌握证券市场的法律和财务基础知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积极拥抱资本市场。再次,优质中小企业应借助第三方平台与投资机构路演联动,在精准匹配到优质投资机构的同时,提高品牌曝光。最后,当大环境不佳误伤中小盘时,优质中小盘市值企业可适当增持和回购增信,彰显发展信心和价值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