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频现“弄虚作假” 消除违规动机方能药到病除

日前,两家大型险企地方支公司被离职员工实名举报,举报材料均指向基层机构虚假增员、虚列费用等弄虚作假顽疾。对于举报事件后续发展,还有待调查结果出炉。近年来,基层保险机构违规事件频现,深刻剖析“病灶”发现,行业顽疾多聚焦于“唯规模论”及不合理考核,自上而下消除违规动机方能药到病除。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展业模式不断增加,保险公司自身销售队伍、合作伙伴数量不断壮大,在庞杂的人员队伍、机构组织之中,一些机构一些人员防范风险意识薄弱,责任管控不到位,弄虚作假乱象屡禁不止。

有统计数据显示,包括银保监会、各地银保监局以及银保监分局在内的监管系统2020年对保险公司及相关个人共开出1800余张罚单,累计罚款达到2.31亿元。

然而重罚之下,仍然有一些机构及人员尤其是基层机构,不断在灰色地带试探,抱着侥幸心理违规牟利。从监管部门披露的罚单缘由来看,当前保险业违规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欺骗投保人、虚列费用套取资金、编制虚假数据及报告、销售不合规产品等方面。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已对保险公司开出两张罚单,其中一张罚单的案由便是编制虚假报告。

大量对基层机构违规动机的分析表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规模导向及不合理的考核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保险公司都以保费规模论英雄,绝大部分险企都依赖于扩大规模来攫取利润。在这种“唯规模论”的发展理念下,险企考核机制以保费规模为核心指标,在基层机构铺设、基层公司负责人招募等环节,均以保费资源为先决条件。在基层考核中,更是以费用包干和规模指标不断刺激基层机构及人员创收创产。

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基层机构业务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地方分支机构和员工便转而通过虚挂应收保费、虚假批单退费、虚列经营费用等一系列造假手段应付考核。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保险公司增收不增利、外强中干的经营现状。据统计,2020年138家非上市险企贡献行业净利润不足20%,成立多年仍亏损的公司不在少数。

因此,根除顽疾重在发展理念与考核机制的彻底转变。业内人士也多次呼吁,要根除行业违规乱象,关键在于自上而下打消违规动机。在总公司层面,险企必须彻底改变发展理念,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具体到考核机制上,要大幅降低规模指标在考核体系的权重,提高业务价值等效益权重。同时,“总—分—支”一条线上的各级机构都要上下齐心转变经营思路,保证政策落地不走样。

此外,还需健全险企“留人”机制。在提供合理薪酬待遇的基础上,引入多样化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一套制度化的人才晋升机制和人才储备机制,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让公司发展与员工成长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