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报业绩预告披露已到尾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止1月30日晚,A股共有2386家公司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其中,预喜的有1366家,其中793家预增,293家扭亏,39家续盈。预悲的有999家,其中384家首亏,303家预减,170家续亏,142家略减。还有21家不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影响下,商誉减值压力再度来袭。业绩预告显示,多家预亏上市公司受巨额商誉减值“拖累”。
这5股或亏损超百亿
从盈利情况来看,已披露2020年业绩预告的2386家公司中,有188家预计2020年利润上限超过10亿元,1085家预计利润上限不低于1亿元。
2020年度预告净利润上限超过100亿元的共有7家,分别是中国神华(392亿元)、牧原股份(290亿元)、中国石油(206.77亿元)、上汽集团(200亿元)、五粮液(199亿元)、宝钢股份(131.23亿元)、万华化学(101亿元)。
从亏损金额来看,95家最大亏损超过10亿元,417家最大亏损超过1亿元。
2020年度预告净利润下限(最大亏损幅度)超过100亿元的共有5家,分别是海航控股(亏损650亿元)、ST康美(亏损178.20亿元)、中国国航(亏损155亿元)、南方航空(亏损108.61亿元)。
半导体与生产设备商誉规模居首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A股市场商誉规模超过4亿的企业合计14家,其中美的集团商誉规模最高,为289.28亿元,紧随其后的潍柴动力商誉规模为242.51亿元,第三名海尔智家商誉规模也达到233.44亿元。
从行业分布上看,半导体与生产设备、资本货物软件与服务、技术硬件与设备、材料、生物科技是商誉最高的板块,商誉规模分别达到13154.06亿元、1790.04亿元、1321.78亿元、1174.67亿元、1096.43亿元、813.53亿元。
从商誉占净资产比来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计算,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ST中安、众应互联、紫光学大、华谊嘉信、*ST鹏起、*ST恒康5家公司商誉占比超过500%,其中ST中安高达2325.20%。占比超过100%的有24家公司,其中不少已被ST。
“商誉高就有减值风险,投资人应该深入了解企业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如果企业子公司持有状况比较复杂,那么宁可错过,不要做错。一般游戏行业和广告行业,影视行业,这一类依赖人的行业,有比较高的商誉。这类企业商誉暴雷也是重灾区,因为人是会离开公司,遭遇风险。比如一些影视公司和某些明星绑定,明星一旦出现负面,公司连带失去了价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商誉减值“利空出尽成利好”?
2018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商誉减值潮”仍令A股市场各方记忆犹新,近三成深市公司计提合计超千亿元的商誉减值。2019年,在监管的高强度关注下,A股商誉余额、计提减值公司数量均有所下降,但业绩“大洗澡”、高估值并购等问题仍然存在。而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下,商誉减值压力或再度来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截至1月30日晚A股2386家公司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的公司中,有310家提及商誉问题,其中238家同时提及疫情影响。
例如万达电影1月29日晚间发布的2020年业绩预告显示,2020年全年,万达电影预计实现营业收入59亿—67亿元,计提商誉及资产减值准备40亿-45亿元,最终预计净亏损超过60亿元。
万达电影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对整个电影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公司下属600余家国内影院停摆近半年时间,虽然自2020年7月20日复工以来国内电影市场逐步回暖,但由于部分疫情管控限制、优质影片仍供应不足等原因,电影行业尚未能完全恢复至同期正常水平,同时境外疫情依然严重,公司下属澳洲院线业务亦受到影响。因此公司整体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而影院折旧、租金、员工薪酬、财务费用等固定成本较高,导致公司2020年经营业绩出现较大亏损。
“2020年受疫情、宏观市场经济以及游戏行业发展趋势等影响,公司影院业务、影视剧投资制作与发行业务、游戏业务经营业绩不及预期,考虑到后疫情时代公司经营恢复仍需一段时间,以及国内游戏行业头部公司高位增长、中小游戏公司经营压力不断加剧的市场格局并未改变,公司本着审慎性原则,根据中国证监会《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要求,拟对前期并购影城、时光网、新媒诚品、互爱互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骋亚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计提商誉及资产减值准备400,000万元-450,000万元。以上数据为公司财务部初步测算的结果,最终减值计提金额将由公司聘请的具备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评估机构及审计机构进行评估和审计后确定。”万达电影表示。
提及疫情影响的公司不在少数。
2021年1月27日晚,市值仅80亿元的豆神教育(300010.SZ)披露了巨亏20亿元-25亿元、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7亿元-21亿元的2020年业绩预告,还因此收到了深交所的关注函。
意外的是,公布业绩预告的次日,股价低迷近半年的豆神教育竟然逆势大涨20%。
“预计2021年大语文业务直营店开店在20家左右,包括进入5-6个新城市+加密+加盟回购,重点在于上海、深圳、广州的单城市店效提升;线上发展及营销投入有望加大,我们预计线上/线下/定制产品营收分别在3/6/1亿左右、扣除股权激励费用后利润预计在2.2-2.5亿左右,且不排除有超预期可能。我们分析,Q4已初步显现出管理改善的积极信号,语文之外资产的计提也大部分体现在了20年、21年有望轻装上阵,待定增落地后股价压制因素有望解除,业绩加速会在22年更加明显。”华西证券1月27日发布研报点评称。
“安全边际参考18年回购成本9.64-10.11元、19年大股东增持均价9.6元,我们认为当前市值已进入长期布局区间,20Q4续班率改善及缴费增长有望提振信心。考虑非大语文业务计提减值及大语文发展良好,预计公司20-22年收入从21/26/32亿变更至20/26/32亿元、归母净利从-0.6/2.5/4.2亿变更至-19.8/2.5/4.3亿元,EPS从-0.07/0.29/0.48元变更至-2.28/0.29 /0.49元。长期看好公司基本占据业内最强语文师资资源、以及课程研发体系领先,我们预计公司长期开店空间在1200家左右、长期收入有望达到40亿以上、利润有望达到10亿以上,维持‘买入’评级。”其表示。
伴随着“利空出尽是利好”等论调,像豆神教育这样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巨亏后上涨的例子也并不鲜见。
1月28日,豆神教育涨停,换手率高达12.29%。
“博弈的逻辑在于,一旦计提减值,企业资产更加实了,所谓利空兑现,业绩洗澡。但实际上这是部分博弈思维投资人的一种套路,股票上涨并不必然意味着企业发展好,短期通过资金,是可以扭曲价格信号的,尤其是在A股,当下做空机制还不完善,庄家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炒作空间。所以,利空就是利空,商誉减值本质上是一件坏事,利空后上涨,那必然是一种价格博弈。”盘和林认为。
争议商誉减值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报,A股全市场商誉总量合计1.28万亿,较2019年三季度的1.39万亿规模有所下滑。2019年年报,A股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1600多亿,2020年商誉减值的更多具体情况将伴随着即将到来的年报季浮出水面。
“对于商誉减值的计提,没有统一的规则,上市公司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就让商誉减值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工具。”有会计师事务所人士表示。
事实上,商誉和商誉会计是长期以来学界和业界关注的一大焦点。作为一个特殊的会计科目,关于“商誉”的争议在会计行业持续了数十年,从是否应该确认商誉到商誉的后续计量,业内人士一直争论不休,各国关于商誉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修订和探索。近几年资本市场上泡沫化商誉减值问题的出现,亦引发了对于商誉会计处理的全面反思。
2020年3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企业合并——披露,商誉和减值(讨论稿)》向全球公开征求意见,涉及商誉及其减值等当前各国关注的敏感问题。
目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商誉不作摊销处理,但需在未来每年年度终了做减值测试。
从上市公司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在减值测试过程中,企业往往倾向于极端式操作,在发生商誉减值后,出于业绩考虑,往往先瞒着,等实在瞒不住了,就采用“洗大澡”的方式,一次性全部清洗掉。这种极端的操作方式会对公司实际财务业绩造成极大的扭曲。
此前2019年1月4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官网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动态(2018年第9期)》,其中提到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当时委员会的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应该将商誉减值改为商誉摊销。这迅速在业内引起关注。随后,会计准则委员会就商誉摊销问题作出回应说:反馈意见的观点仅是咨询委员会中的咨询委员们针对有关会议文件发表的专家研讨意见,并要求各有关单位和企业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现行要求,对商誉做好相关会计处理。
日前,业界关于商誉减值还是摊销等争议仍未停止。用摊销方式来进行后续计量在我国和外国(比如美国,在2002年之前一直用摊销的方法)都实施过,但是也发生了诸多弊端,关键就是商誉使用寿命和消耗方式的确定方面比较混乱或武断,所以摊销法在本世纪初被抛弃了(美国2002年抛弃了摊销法,我国是2006年)。
“实际上商誉作为无形资产是早期的做法,后来和国际接轨,做了两个改变:一方面是有了商誉,因为商誉不符合资产定义,所以从无形资产中剔除出来,每年减值测试。另一方面是无形资产可以在摊销和减值之间做选择,你可以选择摊销,每年计提,也可以选择不摊销,但是每年年底做减值测试。综上两种方式,个人认为可以让商誉和无形资产同步属性,可以会计职业判断减值还是摊销。并向投资人说明理由。当然,其实还有第三种建议,就是将商誉完全作为投资亏损。因为商誉虽然是无形资产,但他不能导致未来现金流量的流入,不符合资产定义,而符合损益定义。这种做法对公司资产评估非常谨慎。现阶段,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的方式,可以选择摊销,或者每年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同时需要上市公司附带对商誉的看法,为什么这么选。这样,对于投资人,你就可以看到上市公司自己对于子公司业绩的判断。”盘和林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