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不及预期 开年多只基金密集清盘

2021年开年以来,权益类新基金发行火爆,明星基金经理的新产品获得大量资金追捧。但在指数震荡走高、新基金发行火爆的同时,部分业绩不佳的小规模基金也在加速退出市场。

行业人士表示,通过清盘,基金优胜劣汰,有利于增强基金产品整体的竞争力。

开年多只基金密集清盘

近日,鹏华兴合定开混合、大摩新机遇、人保添利9个月定开债、工银瑞信国债纯债等多只基金陆续公告终止合同进行财产清算。

记者注意到,近期清盘的基金不少是去年收益不佳,规模萎缩的产品。数据显示,截至1月16日,2020年12月下旬以来清盘的16只基金中,6只债基去年平均收益率为0%,低于同期中证综合债指数2.65%的收益率;10只权益类基金去年平均收益率为25.48%,多数逊于同期同类型基金的业绩。

华南一家公募投研人士表示,小基金公司规模较小,没有足够资金聘用明星基金经理。同时,公司投研覆盖面不足,导致部分基金业绩不佳。叠加近两年基金大热,投资者纷纷“赎旧买新”,很多人赎回小基金,转向明星基金经理管理产品,小微基金最后只能走向清盘的命运。市场也逐步形成热门基金越“热”,小基金越“冷”的循环。

华南一家中型公募市场部人士表示,从基金公司角度而言,只要还有挽回的希望,是不愿意做基金清盘的,毕竟基金从设计、发行到运作,消耗了公司较多资源。基金公司会针对小基金的业绩情况来区别处理:业绩较好的,公司会通过持续营销、市场推介、找帮忙资金等办法做大规模;业绩不佳,又占用公司较多投研资源的小基金,继续运作的性价比不高,公司会考虑清盘。从投资角度而言,小微基金也可能由于投资过于激进,业绩波动较大,客观上也加速了产品的清盘节奏。

北京一位混合型基金经理表示,小微基金的持有人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机构更了解基金经理收益实现的过程,更看重过程和波动率;而个人投资者尤其是互联网渠道的投资者,更注重收益结果,并不关心过程。因此,部分小微基金在投资策略上,可能会考虑重点持仓一两个行业,做好收益弹性,靠短期业绩吸引资金,做大基金规模。不过,如果集中持仓板块跌幅较大,回撤明显,也可能会加速产品的清盘。

去年164只基金遭遇清盘

去年,新基金成立规模合计超过3万亿,创出新纪录。同时,全年有164只基金清盘,比2019年多出30多只。多数基金产品由于业绩不佳、规模较小、管理基金成本大、运营效率降低等原因清盘。

从清盘的基金品种看,由于债市波动较大,债券型基金成为了清盘的重灾区,全年累计有66只债券型基金宣告清盘,占比近四成。

针对上述现象,上述华南公募投研人士表示,去年债券市场表现低迷,而主动权益类赚钱效应明显,许多投资者选择赎回固定收益类产品,去追捧主动权益类基金。如果债券基金本身规模就不大,再遇上集中赎回,又找不到其他资金的支持,很可能清盘。

多位行业人士也表示,基金行业竞争激烈,清盘也是产品优胜劣汰的正常表现。

上述华南公募投研人士表示向记者表示,小微基金没有知名度,产品设计毫无新意,发行时往往是刚刚达到发行门槛,有些还是靠“友情赞助”才能募集成功,运行后很容易被赎回,触及到清盘线;另外,一些基金经理经验不足,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部分产品规模逐渐掉队,基金规模增速没有跟上基金数量的增速,形成大量的小微基金。

上述华南中型公募市场部人士也称,“基金规模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业绩好,自然会吸引资金,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会让存量产品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