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伊始,白酒、新能源等板块带头上涨,将“一九”行情演绎到了极致,并在市场中再度引发机构抱团之辩。昨日部分龙头股的调整,加剧了市场对机构抱团股后市的担忧。
机构抱团行为是不是过于集中了?什么情况下会瓦解?对于手握大把核心资产的机构来说,一边是坚定看好的长期价值理念,另一边是对短期风险的担忧,长期与短期的博弈正在加剧。
与此同时,基金经理的观点也出现分化:新基金往往喜多于忧,源于波动加大后能获得建仓好时机;但对于老基金来说,是否调仓?怎么调仓?对基金经理的专业水平和投资信仰提出了双重考验。
放眼长期,业内普遍形成一个共识——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以申购基金等方式入市,A股投资者结构机构化会给市场生态带来深刻变化。“当下所谓的极致行情,未来会不会成为常态?”在一位资深公募权益投资总监看来,这是每一个投资者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冰与火”之歌
2021年1月11日,上证指数下跌1.08%,深证成指下跌1.33%,开年以来的极致行情终于暂时停下了脚步。
统计数据显示,上周(1月4日至1月8日,下同)上证指数上涨2.97%,深证成指上涨6.12%,创业板指上涨6.61%。但上周一下跌的个股达1162只,上周二下跌的个股达2378只,上周三下跌的个股继续增至2974只,上周四下跌的个股更是高达3282只,占比达78%。
“涨出了熊市的味道!”不少个人投资者感叹道。然而,对于手握核心资产的基金来说,形势一片大好。数据显示,上周有超过70只基金涨幅超过10%,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收益率中枢分别为4.45%和4.19%。
事实上,极致行情的上演早有预兆。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A股投资者结构机构化程度和公募基金话语权都有明显提升,“申购基金—增配龙头”的逻辑链不断强化,龙头股估值膨胀早已是题中之义。
回顾2020年,公募基金靠优异的业绩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个人投资者“借基入市”的热情持续高涨。据中金公司测算,按自由流通市值口径计算,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已经从2014年的72%下降到2020年的52%,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则从2014年的38%上升到2020年的48%。同时,数据显示,去年公募基金发行规模超过3万亿元,仅权益类基金占比就超过六成,对A股市场的投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
安信证券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公募基金是推动 A 股市场投资者结构机构化的主要力量,也是市场风格的重要引领者。结合去年下半年的发行状况,安信证券测算,去年年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比例由7.2%上升至 9%左右。
展望2021年,安信证券认为,公募基金仍将是A 股市场最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且将继续主导市场风格。
新年伊始,基金发行市场延续去年以来的火热态势,昨日出现了5只爆款基金。开年以来的6个交易日,逾3000亿元资金蜂拥而入,认购新基金。安信证券预测,2021年权益类规模基金发行量在1.4亿份至1.9亿份之间;考虑赎回和基金股票仓位情况,大约能为市场带来6000亿元至9000亿元的增量资金。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公募增量资金注入市场,这些新基金的建仓方向将继续左右市场的价值取向。
基金持仓如何调整?
当下,面对核心资产的高估值和高波动,公募基金的持仓会如何调整?
据记者了解,以近期上涨较多的新能源板块为例,已经持有的基金经理坚定看好,调仓的动作并不大;而未持有的基金经理和等待建仓的新基金,则对短期波动有所期待。
“估值确实有点贵,但新能源板块的确可以看到2025年、2030年甚至2050年,现在的估值我觉得至少反映到了2025年至2030年。我之前一直在减持但新能源持股占比保持不变,最近几天总想把新能源的权重降下来,换一些估值较低、成长性还不错的个股。”沪上一位同时管理老基金和在发新基金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新能源如下跌就会买回来。新基金建仓也会配新能源,但会慢慢进行。”
“估值只是一个结果,主要看景气度。”一位管理资产超过200亿元的明星基金经理表示,今年30倍左右PE的光伏和50倍左右PE的电动车,从长期维度来看其实不是特别贵。对于长期资金来说,在行业趋势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还是一直持有比较好。从历史数据来看,短期波段操作的收益并不明显。
另一位重仓新能源板块的基金经理则表示,短期涨幅的确过大,需要一个整理和巩固的阶段,让股价等一等经营业绩。
一位管理科创基金的绩优基金经理则抱怨,最近市场上的钱都跑去追捧新能源和白酒了。事实上不少科技股的股价大幅滞后于基本面,但得不到资金的认可。“市场调整一下会更健康,更具性价比的板块也有机会走出来。”
“长与短”之辩
树不会涨到天上去,机构对热门赛道里龙头公司的抱团会否瓦解?对此,一位资深公募权益投资总监表示,不要预测市场。“面对这些高估值的好公司,我们也不敢提前下车,因为‘当下所谓的极致行情,未来会不会成为常态?’,是每一个投资者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中信建投研究所所长武超则表示,从2018年以来投资者结构机构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机构重仓的白马股股价被不断推高。在武超则看来,市场这两年呈现出的核心资产泡沫化,其背后所隐含的是龙头企业增长的确定性。
近两年基金抱团的首选都是业绩增速快的个股,基金抱团既是这些股票上涨的原因,又是结果。不过,一些基金经理直言,抱团投资并不是目的,而是追求确定性业绩自发形成的结果。
天风证券研报认为,对于公募集中持有的消费和科技两大赛道资产,抱团瓦解的触发因素各不相同。具体而言,对于业绩平稳且具备可持续性的消费龙头来说,这批核心公司的估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市场利率的变化,包括通胀、流动性等。对于第二类机构抱团股即景气度爆发的科技成长龙头而言,其超额收益的核心不在于宏观环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业绩景气度能否持续爆发。
此外,不少机构认为,即便机构抱团股出现阶段性瓦解,未来随着估值的调整,具有业绩支撑的优质标的仍将是机构资金长期投资的首选。在公募基金话语权不断加强的当下,核心资产将成为机构长期关注的赛道和重点配置方向。
一位资深权益投资总监告诉记者,机构抱团股短期可能会有调整,但调整过后,资金向龙头资产集聚的趋势仍会继续。“对投资者来说,就是个长与短的问题。如果放眼长期,买入并持有基金就可以了。”
朱雀基金表示,在长周期大逻辑自洽的背景下,机构抱团也许是必然且长期的,但市场股价演绎过程将呈现台阶式跨越,而非线性增长。每一次上台阶的过程都是收获期,而上台阶后,需要形成新的共识,这既是投资标的筛选的过程,更是资产管理人优胜劣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