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宛男:证监会首提“着力加强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意味什么

日前,证监会在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专题会议上,明确提出了2021年工作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着力加强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系首次提出。

之前,不管是注册制也好,退市制度也好,抑或是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的改革措施也好,针对的都是“融资端”,至于每每提及的“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更是“融资端”的大事,说来说去,就是让更多的企业到股市来融资。可这次,在六项任务中,将“投资端建设”单独拎出来作为明年的重点工作,值得关注。而对“融资端”的提法是:“严把IPO入口关”,“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

将二者稍作比较,是不是有些信号意义在里面?

对于“投资端建设”,证监会专题会议明确提及,资本市场要增强财富管理功能,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助力扩大内需。

央行数据显示,截止今年11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逾91万亿,而根据中金公司最近一份研报,自然人持股市值约占沪深总市值的23%,按总市值75万亿计算,这部分市值约为17万亿。储蓄存款相当于股市市值的5倍多,显然,储蓄向投资转移的潜力和空间都很大。但能否成功转移的关键是,股市得有财富效应,要具备并增强财富管理的功能。一句话,“三十而立”的中国股市,不能再是零和游戏,更不能沦为“赌场”,而应该为居民增加财富而设。居民财富增加了,扩大内需自然是题中之义。

财富管理的功能从何而来?证监会会议谈及两个方面。

一是推动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

目前,我国不管是社保基金、保险资金还是企业年金,进入股市的份额都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A股牛短熊长,缺少真正的实力雄厚的长期投资者。而海外市场例如美国股市之所以能有长期牛市,以401K计划为主的养老金起了很大作用。统计显示,美国居民通过持有基金、401K计划,以及自己持有的股票市值占到总市值的40%以上。居民的相当一部分财富,都被锁定在401K养老金里面,不到退休不让取出来。由于钱拿不回来,所以只能进行长期资产配置,结果反而能获取稳定的回报。

反观我国,由于未富先老,很多地区养老金支付能力不足。人社部曾发布过一组数据,2016年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平均可支付17.2个月,有13个统计地区的支付能力不足1年;全国累计结余超过1000亿元的只有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四川、上海、山西、安徽等9个省市。几年下来,老龄化还在加深,在这种情况下要实施类似的401K计划显然有难度。但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理应先动起来。

二是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健全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长周期考核机制。

媒体一再提及今年是基金大年,全年新发公募基金已超过3万亿元。 原因自然是今年基金收益不错,但谁也无法保证基金年年有好收益。相反,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包括所谓的“北向资金”)散户化的情形时有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考核机制。基金经理年年面对排名压力,迫使多只主题基金抱团“集体迎娶”茅台、五粮液……,这不,临近年底,市场又开始震荡不已。

所以,“长周期考核机制”至关重要,证监会既然把此作为明年的重要工作,在设立“长周期考核机制”上希望能有所动作。相对来说,外资没有排名的压力,还有理财子公司,保险资金,以及私募股权基金等等。高瓴资本“做时间的朋友”,伴随着出色的业绩,已经得到很大一部分市场有识之士的认同,这是很好的开端。

在“融资端”方面,“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此类表述言犹在耳,弹性很大。但不管怎么说,今年IPO创30年股市新高,哪怕在创下6100点之后的2007年,IPO募资不过4500多亿,而今年已经超过4700亿,要不是“蚂蚁”上市临门一脚暂停,IPO募资很可能达到6000万亿,其中的教训颇为深刻。而从之前一直强调“力争让更多互联网企业上市融资”,到如今“严把IPO入口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更应该是有明确的指向吧。

总之,明年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或将从“融资端”适当转向“投资端”。一如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供给侧改革到首提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股市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总得先让投资端有这个需求,需求起来了,财富效应有了,自然能牵引供给,进而创造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一味强调“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这一页是不是该翻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