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博鳌亚洲论坛《亚洲减贫报告2020》在北京举行发布会,报告以“全球化变动与公共危机影响下的亚洲贫困”为主题,梳理了亚洲减贫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总结了亚洲减贫的成就和经验。
报告总结称,亚洲国家主要四种模式减贫,主要为国家主导型减贫模式、全部门益贫增长减贫模式、外部投资带动减贫模式、福利转移型减贫模式。
报告还指出,亚洲仍是对全球减贫贡献最大的地区。伴随着巨大经济增长,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经济和贫困治理的格局。截至2019年,大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发生率已经降到了3%以下。如果以收入性贫困指标来衡量,亚洲的极端贫困发生率仅为1.85%。
报告专家团队牵头人、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亚洲视角”和“新冠肺炎疫情”是本报告两大亮点。亚洲地区为世界提供了多样性的减贫方案。
亚洲地区为世界提供了多样性的减贫方案
博鳌亚洲论坛《亚洲减贫报告》已连续发布两年。此次论坛理事长潘基文在发布会上发表视频致辞,秘书长李保东介绍了报告有关情况。
潘基文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在减贫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中国和亚洲各国在贫困治理上的成功将坚定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信心。要在疫情影响下如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各国更应携起手来,以具体行动直面共同挑战。
如前所述,报道指出,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亚洲仍是对全球减贫贡献最大的地区。目前亚洲正进入彻底消除极端贫困的重要阶段,迈向缓解相对贫困的新时代,有望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第一个目标上取得较大进展。
报告并显示,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发展都是解决贫困问题的第一要义。中国与亚洲国家减贫最重要的经验在于,走符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通过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将各方面的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在发展中缓解和消除贫困。
李小云认为,相对于去年的报告而言,本年度发布的《亚洲减贫报告》最大的转变是从“中国视角”拓宽至“亚洲视角”,其原创性是总结了亚洲地区多样的减贫方案。
疫情接影响亚洲各国贫困变化
李保东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没有拖后中国“脱贫攻坚”的总体进程,反而成为了中国扶贫实践的“试金石”,体现了中国式扶贫中“以人为本”的初心和“久久为功”的恒心。随着亚太区域合作进程加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入,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李小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疫情是导致该报告编写的最大变量,也是影响亚洲各国贫困变化的最直接因素。
报告指出,在疫情的冲击下,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全球贫困人口预计将出现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回升。由于亚洲地区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是应急管理能力都尚有进步空间,弱势群体尤其容易受到公共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预计全球近半数新增贫困人口将集中在南亚地区。
“不过,疫情并不会直接使民众陷入贫困。”李小云表示,“疫情主要影响的是居民收入,但是否会使民众陷入贫困,还要看一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否具有韧性,是否有兜底的社会保障系统。”
报告认为,尽管疫情大大增加了我国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的难度,但面对挑战,我国政府采取了果断措施,在2020年底前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使最后的551万贫困人口清零,历史性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