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地图广泛传播,题图的内容是南宋地图,认为中国当下投资最好的范围就是南宋所辖区域。与之近乎同时,一张全国城市GDP排名的表格被广泛关注,前十名中只有1个是北方城市——北京。
在中国经济数据表现强劲的背景下,全国区域间的差距问题正成为舆论的一个焦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无疑,民众期待决策层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的讨论。
首要的问题是: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现实,是不是正在成为趋势?
历史数据业已表明,这是显而易见的。有很多案例也表明,市场力量正在加剧这种差距。
不久前,笔者听过一个招标的故事:东北一个地方电力系统招标,其中一个产品,并没有特别高的技术含量,竞争者来自全国各地。不过当地政府要求招标能够照顾本地企业。若严格按照招标条件,本地企业很可能无法拿到订单,因为无论是企业的资金成本还是综合效率,都不如江浙的企业。那里的资金成本低,配套完整,效率更高。
但是,如果拿不到订单,当地企业就会面临危局,这又涉及到就业及规模不小的财政收入。
这个招标的故事,只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一个缩影。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策之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凸显。
如何认知这一差异?
首先要意识到,地区差异存在是客观的。
经济体本身就存在核心和边缘地带。全球经济的核心区域本身就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带,不是平均分布的。美国的硅谷及东部的纽约、日本的大东京、英国的大伦敦、印度的大孟买等,都是该地区的经济重心所在。
对中国而言,则有发展较好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它们经济腹地宽阔、靠近全球货物运输通道,甚至本身就是重要的贸易节点,具备巨大的区位优势。又如中国的大西北地区,这里其实是一个久经开发的老区。如经济地理学家陆卓明所言,之所以这里至今经济落后,并不是祖先没有发现它的丰富资源,而是在开发这些资源时遭遇了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既然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存在,那么硬求地区之间的平均,就是一个错误。一定意义上,对落后区域的振兴政策,如果不遵循经济地理规律,不仅无法达成目的,反而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破坏。
如果区域经济的平均主义并不正确,那么平均主义的区域政策就应该要予以放弃。这种思路的启发是,当下各地都在争抢中心城市地位,但是,在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差的区域,不设置统御整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是更为合理的选项。
其次,需要注意到,由于地区差异的客观存在,企业基于效率的考虑,自然会因循地区资源的禀赋差异,展开自身的业务布局。根子上,产业集群的存在,就是企业基于效率的考虑,进而演化和积聚的结果。在上面的招标案例中,资金成本差异、产业配套差异等方面,形成了江浙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这是无法在别的地点复制的。
由于有着经济地理这个决定性因素,经济核心地带是演化出来的,并不是政策主观所能规定的。同样,对于经济的核心带,不遵循经济地理规律,单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也会适得其反。这样的例子在北方多个中心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太多的教训。
终究,区域经济布局的立足点,不是要落在主政者的期待或者某些宏大的愿望上,而应该落在针对具体的、单个的企业的行为上。
总结起来:经济地理的决定性作用,使得经济的区域差异是客观的,微观体现为其对于具体企业业务布局的决定性影响——这就是“投资不出南宋界”的本质。而对于中国经济的区域布局模式而言,其本质当是以单个企业为立足,着眼于提升单个企业的业务布局效率,进而引导出的全局模式。
这当是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底层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