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四化”(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加速渗透下,如今的汽车产业早已今非昔比,从电子通讯到万物互联,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应用,汽车行业在进入深刻变革的同时,以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和广泛性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吸纳其中。因此,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和战略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当务之急。
为推动汽车工程师能力提升,促进汽车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深度融合,2020年10月27日,行业学术性的组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6家大型整车企业及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吉林大学等26所高校以及北京、江苏、山东等3家地方汽车工程学会在上海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
据了解,该协议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各自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产学研协同,以国际化人才视角和能力素质要求为目标,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加快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作为本次签约的整车企业代表也是人才需求端,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院长苏亮在接受包括盖世汽车在内的媒体采访时坦言,在“新四化”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汽车行业的工程师们面临着三大突出问题。
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现代智慧交通要求汽车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快速更新。“软件逐渐开始定义汽车,汽车企业要有构建软件的能力,构建通讯的能力以及构建整个人工智能的能力,这原本不是我们汽车工程师学习的主要体系,需要我们快速地学习更新。”
其次,汽车工程师与不同体系人才之间的融合问题。“在我们公司的研发队伍当中,以工程制造为主的汽车工程师和从IT或是互联网公司过来的人员,在工作模式、工作流程以及工作习惯方面都面临着融合、协同的问题。”
第三,汽车工程师需要有跨界协同能力,这块面临的挑战非常大。“现在整个汽车产业都面临着深度变革,整车厂往出行服务商去延伸,同时还涉及到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这样对人才的工程从业资格,包括管理能力、协同能力、以及基于用户出行体验来设计产品的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基于上述问题,苏亮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期望。他建议,高校要加强汽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他还鼓励高校让给学生创造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融合的过程中产生创新。
面对来自人才需求端的现状与建议,吉林大学教授高振海表达了其对汽车人才培养的一些理解:“作为高校老师,我始终觉得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特别重要,汽车行业总是在不停地迭代更新,学生在校4年学到的知识有限,因此他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持续升级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
“其实,作为人才的供给端,高校一直在思考如何给在校大学生打造一套能够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高振海指出,吉林大型目前已经着手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与转变。
首先升级传统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车辆工程专业已经从传统的以力学为主升级为现在的基础教育力学、机械力学和公共安全、信息安全、电化学等。“我们一直在升级自己的课程体系,希望能从应对企业需求变为引领行业需求,最好是能预判行业需求。”其次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科学校的一大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造车、做控制器、设计结构。第三将在校学生的培养延伸到面向企业的在职工程师培训。“知识迭代更新太快了,希望借助学会平台的推动,高校可以帮助企业工程师做入职之后的再培训。”
面对人才需求端和供给端的殷切希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莲芳表示,学会人才工作部在人才培养方面还会有进一步的投入和推荐举措,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继续发挥行业平台的作用,把企业和行业集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利用学会平台加以解决。目前,学会已经为科技工作人员提供了一部分很好的平台,例如汽车工程学会的七大学术品牌活动;汽车工程学会年会及50多场分会场;期刊包括汽车之友、汽车工程(汽车行业唯一的Ei检索期刊)、Automotive Innovation(汽车行业唯一的英文期刊、下一步将进入SCI的检索序列); 43个专业分会和专业委员会,以及多个地方分会等。另外,面对行业在智能网联人才方面的匮乏,学会人才工作部联合教育分会将在今年11月份推出一个全系列的智能网联课程,希望能够得到行业和高校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第二,发挥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今年工信部委托学会做智能网联的人才预测,学会通过调研发现行业亟需复合型人才,现在企业面临的问题是懂汽车的人不懂IT、懂IT的人又不懂汽车,如果能在高校的专业设置方面设立一些与其相关的知识板块,这将会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结构性解决方案。在工信部的人才预测建议里面,学会提出了一个对高校的建议,希望能够通过工信部的影响力拉动教育体系的改革。
第三,继续为汽车行业的人才培养做一些实事,推动汽车工程师的国际互认。学会将联合专业分会、地方协会及企业把工程师水平评价的工作进一步深化做下去,并且能够真正让它跟14个国家实现等效互认,让我国工程师能够借助平台走出去。
最后,作为地方学会代表,北京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卫民坚决表示,北京汽车工程学会将继续做好职称制度的改革,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做好工程师的培养。
小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强国之根,兴邦之本。面对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带来的人才短缺问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曾强调称“加速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来补短板是当下最急迫的任务”。而此次,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携手车企、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校共同发起的人才培养战略协议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希望通过产学研各方的积极合作,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和战略型汽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