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不起”到“卖不出”,“二师兄”发生了什么?

本文来自:国是直通车,作者:陈溯

7日,我国正式公开竞价收储本年度第一批中央储备冻猪肉2万吨。从投放到收储,从“买不起”到“卖不出”,中国猪肉发生了什么?国家启动猪肉收储后,猪肉价格将如何变化?

从投放到收储

近半年来,我国猪肉价格坐上“过山车”,中央储备冻猪肉也从大量投放转变为启动收储。

7月6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2.44元/公斤,比今年1月下旬高点(47元/公斤)下降了超过52%。与此同时,中国生猪平均价格也从30多元/公斤,一路下降到不到14元/公斤。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6月21日至25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0∶1,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低于5∶1)。根据《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当国家层面发布过度下跌一级预警时,中央和地方全面启动收储。

而就在4个月前,中央还在向市场投放储备猪肉,累计投放储备猪肉多达20余万吨,用以平抑高企的猪肉价格。

收储有何作用?

收储机制,是指国家或集体在物价下跌时收购大宗商品并储存起来,用以调控市场,平衡和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市场机制。2009年以来,我国启动过多次猪肉收储,平衡市场供需。

面对此次猪肉价格大幅跳水,国家再度出手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专家表示,官方此时出手调控,将对平衡猪肉市场供给、稳定猪肉价格起到一定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记者表示,按照猪粮比价,当前生猪平均价格已跌破成本,且当前是消费淡季,国家启动相应的调控手段,收购猪肉,将减少当期生猪供给,有助于生猪市场供求平衡,使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但李国祥也提醒,收储政策主要是一个价格信号,释放信号的作用大于实际收储的效果。虽然收储的量不大,但能够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向市场传递政府出手的信号,稳定市场预期。

监测显示,中央收储猪肉的消息在6月底一经释放,虽然还未正式展开收储,猪肉价格就已经出现一定反弹,生猪期货也连续多日收涨,显示出收储政策对市场预期产生了影响。

后期猪价怎么走?

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2021年6月25日―2021年7月2日,中国猪肉价格为22.57元/公斤,比去年同期(44.15元/公斤)下降48.9%。国家启动猪肉收储以后,猪肉价格走势如何?

对于猪肉价格走势,李国祥表示,由于政府调控释放了市场信号,将稳定养殖户的心理预期,有助于保持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同时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

判断价格走势还要从供求关系来分析。从供给形势看,目前全国生猪产能已基本恢复至2017年未涨价之前的水平,全国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20个月环比增长,猪肉价格已不具备大幅反弹上涨的基础。

此外,市场分析认为,按照以往“猪周期”的惯例,每次猪肉下跌周期都会维持在24个月左右,而此次猪肉价格下跌仅仅才进行了6个月,目前猪肉价格难以回到上升轨道。

“此次猪肉价格大幅下跌与养殖户市场预期有很大关系。今年年初之后猪肉价格开始下跌,但一些养殖户抱着价格还会回升的心理一直压栏不卖,后期价格下跌到15元/公斤时才开始着急,集中出栏导致大量猪肉冲进市场,价格大幅下跌。”

李国祥表示,当前我国生猪产能虽然已经恢复,但猪肉供给还有一定脆弱性,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生产仍有威胁,且9月份以后进入猪肉消费旺季,需求也将随之升高。因此仍要稳定猪肉价格,稳定生猪生产,不能让养殖户过度退出。

如何避免猪价大起大落?

“猪贵伤民,猪贱伤农”。最近一年生猪价格大起大落,也让养殖户们的心情坐上了“过山车”。猪肉价格平稳是生猪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才能避免猪价大起大落?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

李国祥表示,要提高生猪生产力,提高养猪效率和规模化水平,使养殖成本高的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稳定住有生产效率的养猪主体,政府部门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调控手段。此外,建议建立起全国生猪生产的权威理性第三方,通过权威第三方发布参考价格,科学引导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