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大类点评:生猪价格继续拖累 交通通信分项继续大幅推升CPI

事件:

2021 年5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1.1%;食品价格上涨0.3%,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1.6%,服务价格上涨0.9%。

1—

5 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0.4%。

5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下降0.3%;食品价格下降1.7%,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下降0.4%,服务价格上涨0.2%。

点评:

八大类价格七涨一降

5 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0.8%,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0.24 个百分点。食品中,蛋类价格上涨14.3%,影响CPI 上涨约0.08 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3.8%,影响CPI 上涨约0.25 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5.4%,影响CPI 上涨约0.10 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1.4%,影响CPI 上涨约0.03 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8%,影响CPI 上涨约0.01 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11.3%,影响CPI 下降约0.46 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23.8%,影响CPI 下降约0.50 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居住价格分别上涨5.5%、1.5%和0.7%,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0.4%、0.4%和0.2%;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9%。

生猪价格继续拖累,交通通信拉动CPI 上涨贡献较大非食品板块价格同比涨幅继续扩大。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涨幅比上月扩大0.3 个百分点,影响CPI 上涨约1.28 个百分点。非食品中,交通通信价格上涨5.5%,涨幅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飞机票、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32.3%、22.0%和24.2%;教育文化娱乐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5%和0.7%,涨幅均有扩大。

生猪价格下行继续拖累CPI。生猪产能的恢复继续施压猪价,在一系列保供稳价的措施作用下,生猪产能得到了显著恢复。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到今年3 月底,国内生猪存栏量已经恢复到2017 年的94.2%;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恢复到2017 年的96.6%,预计在今年6 月份左右,生猪总体存栏量可望提前完成恢复目标,全面达到2017 年的水平;而年底的出栏量自然也能达到常年的水平了。生猪产能的逐渐恢复不断打压猪价,猪肉价格也回到了“10 元时代”,根据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发布的全国500 个县的市场价格监测数据,2021 年6 月的第一周,全国猪肉均价为29.45 元/公斤,比上个月下降4.7%,连续19 周下跌。与1 月第三周的54.22 元/公斤相比,下降了45.68%。考虑到2020 年6 月-10 月,猪肉批发价格维持在40-50 元/公斤之间,猪肉对于CPI 拖累仍会延续。

利空利多因素胶着,三季度国内利率料维持震荡国内经济增速将逐步回落至潜在经济增速水平。由于低基数影响,国内一季度GDP 同比增速高达18.3%,但是如果剔除基数效应后一季度GDP 两年平均增长仅5.0%,低于2020年Q4 水平,2021 年国内GDP 增速“前高后低”无悬念,两年复合增长率料在5%-6%之间,经济着增速的逐渐回归也预示着国内利率大幅上行概率较小。国内通胀三季度大概率见顶回落,缓解政策压力。去年疫情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供需错配、美元走弱以及全球最近频频提及的“碳中和”加速了此轮商品价格的上行,国内面临着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5 月份国内PPI 同比上行9%,创近13 年新高,但考虑到下半年基数压力有所缓解,同时一些领先PPI 的指标诸如中国信贷脉冲指标、国内宏观杠杆率指标目前均已转向,国内PPI 数据三季度或触顶回落,通胀对于政策转向的压力将逐渐变小。

但三季度仍需提防债券供给压力以及国内信用债违约对国内利率的扰动。上半年,国内专项债发行趋缓,三季度专项债料供给较多,扰动国内利率。近日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发布2021 年5 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数据显示,1-5 月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5726 亿元,完成已下达债务限额的16.51%,尽管自3 月“开闸”以来,新增专项债发行逐月提速,但5 月份发行规模却未达到市场普遍预期的二季度发行高峰,发行进度也低于前两年。接下来,约3 万亿的新增专项债待发限额将对国内利率产生扰动。三季度国内信用违约也是一大风险,数据显示今年1-4 月共有23 家企业发生债券违约,较去年同期增加10 家,涉券规模约591 亿元,同比增加105 亿元;新增债券违约企业9 家,同比增加2 家;涉券规模约250 亿元,同比增加163 亿元。国内货币政策回归中性,在一定程度意味着近年来支持企业融资大幅增加的极宽松的政策环境发生转变,之前在极宽松货币政策下加大债务融资的企业目前将受到负面影响,后续需密切跟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