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23.8%!5月猪价直逼成本线 有公司直呼“迎接行业冬天”

K图 lhm_0

接下来披露的半年报中,生猪行业的二季度利润将环比大幅下降。

6月9日,统计公布5月CPI数据,同比增长1.3%。食品分项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23.8%,降幅比上月扩大2.4个百分点。

截至6月9日,头部上市猪企5月销售数据全部出炉。其中,牧原股份、正邦科技跌破18元/公斤,温氏股份、新希望和天邦股份分别为18.26元/公斤、18.46元/公斤和18.07元/公斤。

这意味着,继外购仔猪育肥集体亏损后,生猪价格已经开始逼近“自繁自养”的成本线。

仅以牧原股份为例,公司今年一季度商品猪养殖完全成本在16元/公斤左右。要知道,由于牧原股份采取“全自养”模式,其综合成本要远低于新希望、正邦科技等。

未来,一旦生猪价格击穿上述成本线,全行业将再次步入亏损。无奈的是,不管是“以量补价”的经营策略调整,还是通过衍生品市场对冲,所起到的效果都十分有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部分龙头企业已经参与生猪期货,但是受自身接受程度不足等主观原因,以及生猪期货市场容量的客观原因影响,尚无法达成有效对冲风险的效果。

相比之下,中小型企业或者养殖户“船小好掉头”,既可以直接通过期货市场套保,又可以选择风险管理公司推出的“保险+期货”等定制化产品,以锁定仅剩无几的养殖利润。

“必有一涨”难改中长期趋势

20元/公斤,是生猪价格很敏感的一个价位。从2007年到2019年6月底,国内生猪价格就一直在10元-20元/公斤区间波动。

只是,受到本轮非洲猪瘟对存栏量的毁灭性打击,2019年7月生猪价格才脱离上述区间,一路飙升。至2019年10月末、11月初,全国22省市生猪平均价更是一度涨破40元/公斤。

涨的快,跌的也不慢。

2020年伴随着国内生猪产能的逐步恢复,猪价从今年初就开始单边下跌,上述20元/公斤的价位被轻易击穿。

5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中旬价格数据显示,生猪(外三元)当期价格已经回落至18.5元/公斤,较上旬下降8%。6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CPI数据,食品中,生猪价格继续下降11%,同比下降23.8%,降幅比上月扩大2.4个百分点。

此后,包括牧原股份在内的上市公司发布的5月销售数据,亦集体跌至18元/公斤左右。

“当前全国生猪存栏量已经恢复至非瘟疫情前的95%以上,产能的恢复预示着供给的修复,此前猪价上涨的逻辑随之消失。”中原期货农产品高级研究刘四奎表示。

他还指出,虽然春节后北方部分地区再次暴发疫情,一度引发市场集中出栏,但是无碍供给端恢复大局,“叠加2020年的大量补栏,和现阶段需求处于淡季,生猪价格迅速回落。”

历史上,生猪价格的波动特点也是如此,即每年二季度多为年内的价格低点。

那么,在上述价格逼近“自繁自养”成本线,以及后期需求好转的预期下,猪价能否出现反弹?

实际上,虽然近期生猪期货价格连创上市新低,但是仍然处于“升水”状态,高于现货价格超过2-3元/公斤,原因就是市场各方认为下半年猪价“必有一涨”。

不过,生猪价格潜在的季节性反弹,可能需要先解决一下库存问题。刘四奎反馈称,1月至5月,国内猪肉进口数量可观,目前市场猪肉供给较为充足,后期会出现消化库存的过程,“外购仔猪已经出现巨幅亏损,猪价逼近自繁自养成本线,肯定会限制补栏的积极性,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毕竟当前肉多的局面并未改变。”

当然,猪价的潜在反弹将注定是阶段性行情。

按照牧原股份年度股东大会时作出的预判,“虽然未来价格可能有季节性反弹,但生猪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预计生猪行业在2022年或2023年将到达底部。”

该公司更是作出了“迎接行业冬天来临的准备”的表态。

就周期行业而言,也只有等待出现大面积亏损、产能自发退出、供需关系从过平衡走向紧张时,产品价格才会迎来“拐点”。

此时判断行业底部,为时尚早。

生猪期货4.3万手持仓“池浅”难养大鱼

猪价长周期大概率继续回落,生猪养殖企业自然急需一些“解决方案”来稳定经营。

一开始,包括牧原股份在内的养殖企业给出的方案是“以量补价”,通过销量的增长来对冲价格的下滑。

于是,在今年一季度,除温氏股份以外,其他头部猪企销量增长十分明显。今年前5个月,牧原股份生猪销量达1396.2万头,已经超越了2020年前10个月的销售规模。

只是,从实际表现来看,销量的增长是不足以对冲价格下滑的。

猪价在30元/公斤时,企业可以获得15元/公斤左右的毛利润。但是,当猪价跌至20元时,若想继续获得15元/公斤的毛利润,就需要企业生猪销量从1头变成3头。

而在2020年部分头部猪企大规模外购仔猪、以大幅提升自身出栏量的高基数背景下,年内放量的难度不小,当然其中不包括牧原股份。

如今,生猪现货再次跌至不足18元/公斤,理论上也需要养殖企业更高的销量增长对冲价格下滑。

反观衍生品市场,可供头部猪企腾挪的空间也极为有限。

生猪期货已于今年1月8日上市,各家头部猪企也曾公开表示“学习或者参与”,甚至也有企业已经进行过交易。

但是,按照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生猪期货由于上市时间较短,头部猪企尚无法实现有效的风险对冲。

个中原因,主观、客观皆有。

主观方面,生猪养殖企业对衍生品工具接受度普遍较低,全行业参与力度较小,这本身也是受到企业自身缺乏专业人才和成熟模式的影响,苦于无处着手。

目前,市场仍然处于投资者教育阶段,好的现象是被“打痛”后,开始出现了一些改变。

“从走访情况来看,经过上半年的连续下跌后,行业的认识度开始有所提高。”豫新投资(上海)管理有限公司衍生品部负责人陈亚中介绍称。

客观方面,则是由于生猪期货至今上市未满半年,持仓规模近期虽然明显增长,总持仓超过4.3万手,但是仍然不足以支撑超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套保需求。

可以算一笔账。

生猪期货1手等于16吨,按照110公斤标准出栏体重估算,每手期货约等于145头生猪,当前生猪期货4.3万手的总持仓相当于624万头生猪。

再看头部猪企,牧原股份今年5月销量310万头,温氏股份、新希望同期各为95.67万头、69.33万头。

可以想象,若上述行业龙头将6月份动辄百万头的生猪,在期货市场卖空套保,市场很难提供足够的对手盘来保证成交。即便成交,大规模空单进场也会对生猪期货产生明显冲击。

生猪“定制化”衍生品初探

细究之下,现阶段超大型龙头企业并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二季度盈利能力将全面承压。

针对生猪期货,目前已有风险管理公司推出了生猪相关的定制化产品。

仅以豫新投资推出的“保险+期货”产品为例,企业客户并不需要十分了解衍生品市场,只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给风险管理公司,实际对冲交易是由该公司自己执行。

按照生猪期货价格17元/公斤、期货价格21元/公斤,养殖企业核心诉求为保住21元/公斤的销售价格预估,等到临近2109合约交割时,不论猪价跌至哪个价位,养殖企业均可实现3.4元/公斤左右的利润。

“相当于购买了保险,本质上就是一个期权,假设为了保证主力合约21元,那价格低多少,公司就要赔付多少。”陈亚中介绍称。

当然,若生猪价格上涨超过21元/公斤,养殖企业所获得的单位利润随之增加,虽然其中需要扣除上述保费。

这种“定制化”产品的出现,某种程度是也为不懂衍生品市场、又想规避未来猪价下跌风险的中小型养殖企业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