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4亿多“非网民”点亮网络之光

网上叫车、手机点餐、移动支付、掌上医疗、远程教学……不知不觉中,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的角角落落,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

近10亿,一个庞大的数字,由此可见中国互联网发展速度之快,普及率之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接近10亿网民的庞大数据背后,还有4亿多人不在网上。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话语交流、利益表达极为仰仗互联网的当下,有4亿多“非网民”难以充分享受智能化的服务体验,甚至有可能因为无网“寸步难行”。

这4亿多人远离网络世界,既有网络设施滞后、终端设备不足、年龄因素等客观条件限制,也有一些人排斥网络、不愿学习等主观原因存在。然而,互联网给现代社会带来的不仅是“便”与“不便”的差别,更关系到教育公平、文化普惠、社会正义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因此,创造条件把更多人“摆渡”到网络时代,是提升社会文明水平与进程的需要。

为更多“非网民”点亮网络之光,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提升使用网络技术的软件服务。多一点人文关怀,提升非网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数字技术的使用技能,开发更多智能化、人性化适老产品。同时,也要避免所有事情都网上办,可对老年人提供代办服务等方式,公共服务要坚持传统方式与智能服务创新并行,让非网民群体共享数字时代红利。

有人曾经将网络比作是看世界的窗口和望远镜。希望更多人可以借助互联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