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黑天鹅”数次起舞,席卷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工业血液”之称的石油行业,更是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创下了多个史无前例,可谓是“惊魂未定”。
4月,伴随着产油大国俄罗斯和沙特之间的争端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等事件,原油期货有史以来首次跌至负值,并快速跌至最低-40.32美元/桶,成为年度最具标志性经济事件之一;石油企业们首当其冲,陷入一场“亡命过山车”似的原油危机,不得不通过剥离资产、削减股息、精简机构和员工等方式展开自救;二季度末,油企开始迎来曙光,随着疫情好转、石油需求恢复和OPEC+延长新减产协议的达成,国际油价逐步攀升,于6月底已至41美元/桶,这是3月以来的原油价格高点,也是转折点。
仅从原油价格来看,这场年度原油危机持续时长只有百日左右,但给石油行业留下的巨大震荡却不可小觑。纵观2020年整个石油行业,危机的苗头最早在年初就已酝酿,而其导致的一系列蝴蝶效应至今仍在持续,可以预见的是,一场危机后的行业改变将蔓延至202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跌跌不休”
在负油价刷新历史纪录之前的3个多月时间内,原油价格就已经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冲击。
2020年年初,以沙特为代表的OPEC产油国之间达成了减产共识以试图推升原油价格,提高产业利润,但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OPEC产油国因油田开发成本等原因提出了异议。3月初,俄罗斯公开否决了沙特提出的减产协议,全球两大产油国随即掀起了价格战,较劲拉低原油价格以抢占市场。
此后,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部分国家经济出现停摆,石油需求萎缩,石油供应进一步过剩,对原本不乐观的原油价格造成了叠加冲击。
4月,伴随着原油价格不断下跌且突破20美元/桶临界点,俄罗斯和沙特“重归于好”,与全球三大产油大国之一的美国达成了减产970万桶/日的大规模减产协议。
但是,这一举动已无法阻止原油价格的“跌跌不休”。据OPEC官网消息,4月19日,全球陆上原油库存达到30亿桶左右的历史高位,原油储存能力已接近满负荷,一罐难求、仓储费用暴涨的现象蔓延全球。
4月20日,原油期货史上首个负油价诞生。国内亦在4月21日发生了中行“原油宝”事件。因对标国际原油价格进行投资理财且未能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和终止交易,导致“原油宝”投资者和中行面临着因油价倒挂而形成巨额损失。
所幸,负油价终是“昙花一现”,OPEC+减产协议的作用还是发挥了出来,再加上部分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好转以及石油需求的恢复等原因,原油价格在经历谷底后开始逐步拉升。
6月23日,美国原油期货WTI价格涨破41美元/桶,恢复至3月初的水平,走出负油价的阴影;此后近6个月,原油价格波动不大,呈现平缓式上升。12月10日,布伦特原油期货首次突破50美元/桶关口,美国WTI则报约47.5美元/桶。
受负油价和石油危机直接打击最大的,莫过于石油企业。
其中一季度体现得最为明显,不论体量大小,石油企业业绩普遍陷入亏损,作为工业基础性行业,石油行业往往会收到经济停摆、商业活动暂停的直接冲击。
危中有机
危机硝烟散去后,摆在石油企业面前的生存问题浮出水面。
鉴于危机来得突然,短期内增效并不容易,于是降本成为大多数石油企业的选择。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壳牌、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纷纷宣布裁员计划,精简机构和员工数量。
此外,石油企业们还想方设法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剥离资产和削减股息等措施,提高企业应对低油价风险的能力。
只是,巨头们尚可“断臂求生”,风险抵御能力相对不足的中小型企业受到的则是生存威胁,2020年上半年,汇聚大量中小企业的美国页岩油气行业“破产潮、整合潮”加剧。
此外,原油危机不仅直接冲刷着石油企业,对于石油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比如勘探开发巨头斯伦贝谢、化工巨头陶氏化学和炼油巨头马拉松石油公司等,皆做出了类似的降成本措施。
不过,危机中也往往蕴含着新机遇,划时代的危机更是如此,行业转折点已经到来。
8月31日,在石油行业历经百年风云的美国最大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被踢出华尔街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石油体量难以与埃克森美孚抗衡的雪佛龙,早早就开始了天然气转型之旅。除了美国,此次欧洲6家石油巨头也提出“净零”排放目标,加快能源转型步伐。
国内更是如此,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工作重点之一。
9月25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争取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此外,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正式签署,中国石油石化行业面临新机遇,石油领域也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在油气体制改革方面,9月,国家管网集团全面接管油气管网资产,中国主要油气管道实现并网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