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夏晖: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实现“绿色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二〇三五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新目标新任务,为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王夏晖认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绿色化”,将成为未来我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向。

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要求现代基础设施要达到“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要求。应该说,我们目前还存在较大差距,包括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支持政策仍不健全,基础设施绿色化评价标准空缺,没有统一标准衡量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产业融合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空间的占用问题仍比较突出,施工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固废排放管理仍不到位,对生物栖息地的干扰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予以解决。

王夏晖认为,当前一是应当制定基础设施绿色化准入标准。依据资源环境空间分布特点,明确基础设施选址选线的准入、监管等绿色化要求。按照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的不同类别,从节能降耗、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制定绿色评价标准。

二是应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的绿色化更新换代。例如,加快淘汰老旧车,高污染排放生产工艺和设备提标改造等。依托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搭建技术成果与用户的桥梁,让先进的科技成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进程。

三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过程的绿色化水平。针对一些河流湖泊断流干涸、生态流量不足的问题,科学确定生态流量、生态水位要求,作为水资源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针对施工扬尘污染问题,推广绿色施工模式。对于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等设施,对建设和运行全过程开展绿色评价。超前布局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基础工程、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5G监测网络、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此外,结合推进绿色城镇化,应重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多侧重于污染防治,市政基础设施与当地自然环境、景观协调性的融入普遍不足,生态保护修复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发挥也不够。在这方面,建议可以以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海绵城市”为切入点,按照目前国际上推行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思路,鼓励各地开展生态景观、绿地系统、生态廊道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提升,拓展公众休憩空间,提高生活品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统筹城乡生态环保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通过生态基础设施联通城乡,链接被切断的生态廊道。

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绿色化转型,将成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